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86|回复: 0

回望•1978年春节2|受那个时代恩惠成长起来的一代人(4)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8-2-27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2-27 16:52 编辑

2018-02-16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 沈河西


       卢新华:《伤痕》这一页必须翻过去了

       “《伤痕》啊,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写关于《伤痕》的来龙去脉的,我发给你看看,那上面都有。”一听到记者又要问关于《伤痕》的问题,卢新华立即说。这些年来,每隔十年要纪念改革开放的时候,卢新华都会被各路记者反反复复问到关于《伤痕》的话题,每次说来说去也都是一样的东西。

       然而,说到1978年乃至整个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现场,卢新华和他的《伤痕》终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名字。四十年前,卢新华因一篇《伤痕》一举成名,被称为“伤痕文学”第一人。后来他下海经商,随后赴美,事业上几起几落。《伤痕》过去四十年了,也已经逐渐被许多人淡忘,永远地定格在了文学史里。回想这篇小说,卢新华的感受就是“若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笔会”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伤痕》的短篇小说,作者是复旦大学的大一新生卢新华,那一年卢新华24岁,那时他刚进复旦中文系一个月。而在这之前,《伤痕》第一次发表的地方其实是在复旦四号宿舍楼的墙报上,时间是1978年4月上旬。那天墙报前围满了人,不少人在抹眼泪,看过这篇小说的从中文系的学生,扩展到了新闻系、外文系以至全校。上海《文汇报》的编辑钟锡知得到这个消息后,要去了《伤痕》的手稿,而《文汇报》原总编辑马达的魄力和胆识终于让这篇小说成功发表。

       卢新华为什么能写出《伤痕》?小说里,主人公王晓华与母亲决裂,离家出走,一别八载,在农村虽然很努力,却连共青团也入不了。王晓华的原型就来自于卢新华插队时见到的一位青年。

       “当年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一个青年,大概比我长十几年,戴一副黑框眼镜的一个白面书生,每天挑着一个粪桶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村里农民们都为他感到惋惜,他们知道他是县中的高材生,他在学校考试第二名都没有,门门功课考第一,考清华北大对他来说就像探囊取物一样。但就因为家里是富农,就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而另外和他一起的一个同学,也在前十名以内,他家里是贫农,后来就去了南京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社会是扼杀人才的。”

       后来,卢新华试着寻找这个青年,但一直没有找到。“我想看看他,因为写《伤痕》的时候,这个人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

       而对刚进入大学的卢新华来说,有两位老师对他写出《伤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吴中杰,另一位是他已经记不清名字的姓邓的女老师。“吴中杰老师在上文学概论时,已经开始讲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也就是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他说,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阿Q的影子,但鲁迅把他放大了,放到了典型环境中去。《伤痕》里的王晓华也是,我试图去概括一代人。还有一个姓邓的女老师在上鲁迅作品分析课时,她说许寿裳在评论《祝福》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给我的震动特别大。所以我对‘文革’的思索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文革’给中国造成的最大破坏,不在于把国民经济弄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在于在每一个人的精神思想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

       当年《伤痕》小说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但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被改编成电影?卢新华透露,实际上小说甫一问世就有人策划要把它搬上银幕。最早是著名电影演员赵丹。赵丹通过上海人艺的演员陈奇找到了卢新华的。卢新华还记得,那天陈奇在复旦小礼堂朗诵《伤痕》,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后来她找到卢新华,眼圈红红地告诉他赵丹想拍《伤痕》,然后便安排两人见了面。

       和赵丹的那次会面,卢新华依然记忆犹新。“乍一见面,赵丹先生愣住了,‘你是男的呀?’他说。我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说,很多人都把我当主人公王晓华了。”简单寒暄后,赵丹开始侃侃而谈聊起他的拍摄计划。赵丹告诉卢新华,他已经和上影厂的领导谈过,并且已经初步筹划成立了《伤痕》电影摄制组,他自己亲任导演,杨延晋任副导演,黄宗英和卢新华负责编剧。

       “有这样大名鼎鼎的大明星担纲,我当时以为《伤痕》搬上银幕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几乎指日可待。可没过多久,我就从赵丹先生那里得到消息,这个拍摄计划流产了,因为上影厂厂长徐桑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心里不很踏实,于是亲到市委去请示。而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人是主张‘两个凡是’的,当然不主张拍摄《伤痕》这样的有否定‘文革’嫌疑的作品。”

       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都来找过卢新华,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无疾而终。有了这三次遭际,卢新华内心对《伤痕》拍电影一事,基本上已经不再抱什么幻想。

       四十年过去,除了对于世事的感叹,卢新华更觉得,要告别《伤痕》了。“对于我自己来说,《伤痕》这一页无论如何必须得从心里翻过去了。时代和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值得我去关心的事情,我也得与时俱进才行。”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05:04 , Processed in 0.0286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