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62|回复: 0

揭秘丨毛泽东早年11次来到上海:追求革命真理 留下光辉足迹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8-1-4 17: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1-4 17:40 编辑

2017-12-26 新民晚报  记者方翔

传承红色基因

    1919年到1926年期间,毛泽东为了追求真理,广泛从事革命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曾经11次来到上海。上海究竟拥有怎样的红色魅力,让毛泽东对这座城市如此关注呢?
1920年5月毛泽东(左起第七人)在上海半淞园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时留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乡音杂陈
理想活动场所

       “毛泽东和上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他在上海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早期革命经历,以及他光辉一生中若干重大史事。”中共上海市委党研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说,“研究毛泽东早年在上海的史迹,有助于丰富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也有助于上海地方史的研究。”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上海这个城市对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依托性功能。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在这里举行,另有八次中央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央局、团中央等机关都设在这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还特别提到,需要关注移民人口对于上海红色基因的影响。

       “近代上海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保甲制度在别的城市可以推行,但是在上海就推行不下去,或推行不彻底。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先后于1920、1924、1925年进行过户籍调查,但不全面,也不精确。这使得近代上海社会更具有异质性、匿名性与流动性特点,为中共领导的秘密斗争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场所。”熊月之说,“创党时期,安徽人陈独秀、湖北人李汉俊、湖南人李达在上海活动,各操乡音,但是,毫无妨碍。1923年,毛泽东在上海闸北香山路公兴路口的三曾里(今象山路公兴路口)的中央办公处,住了近3个月,对外以‘报关行’职业为掩护。这所房子住了3户人家,即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和孩子,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孩子,还有罗章龙一家。三户人家都是湖南人。这是当时上海通行的散中有聚的居住方式,即来自同一地方的人习惯于集中居住在同一个地段或同一幢房子里。”

       在熊月之看来,早年毛泽东在上海的活动轨迹,与湖南老乡也有很多交集。据有关资料记载,191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后,经常前往斜桥湖南会馆(原制造局路43号,原建筑今已不存在)看望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互相切磋鼓励。1920年,湖南老乡章士钊在上海时曾帮助毛泽东筹集了两万块银元,送新民学会的部分会员去欧洲勤工俭学。对于章士钊的这次帮助,毛泽东一直深深地记在心中。

       “近代上海移民通常占总人口80%左右。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湖北、福建、河南、江西和湖南等。这样高比例、多来源的移民人口,为全国各地人口在上海立足、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土壤。建党初期在上海活动的中共领导人,从江苏、浙江、安徽,到湖南、湖北、广东,各处来的都有,他们在上海都有同乡甚至亲属,这是移民社会为他们提供的特有便利。”熊月之说。

城市地理
勾画历史足迹

       “历史学家并不需要告诉他的读者思考什么,读者有足够的智慧自己动脑。” 《毛泽东传》作者、原BBC记者、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肖特说,“让读者获得所有能获得的信息,再去处置这些信息,最终得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在由上海市档案局(馆)策划制作的8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中,菲利普·肖特担任历史叙述人。这部纪录片将历史事件置于城市地理学的观察视野中,关注城市地理格局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呈现城市史与中共党史相互融合的跨界风格,使历史回归我们生活的城市街区和建筑。当我们重新审视毛泽东当年在上海的足迹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细节。

       中共一大开会的地方,房子新造没多久,管理处于法租界的边缘地带。毛泽东在一大会议期间的住址——上海博文女校,距离开会地点仅200米。二大召开时,上海的政治环境也十分严峻,中央局选择辅德里作为开会地点颇费心思,它处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交汇处,周围相同的石库门房屋连排连幢,使得这一处淹没其中,毫不起眼,以至于毛泽东“迷路”错过了二大。这里当时是中央局成员李达的寓所,党创办的平民女校正对其后门,万一突发情况便于及时疏散,相对较为安全,是共产党在上海尚未暴露的联络站。在一大和二大会址的周边都有女校,这个巧合值得关注。

       解放前的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天的茂名北路120弄7号,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1924年,毛泽东第9次来到上海,在这里住了10个月。越来越多的党史专家认为,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而立之年的毛泽东为此后的革命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年的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毛泽东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和国民党的工作,派毛泽东等到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工作。从地理位置来看,甲秀里318号距国民党执行部机关不远,交通方便。杨开慧这一年6月携毛岸英、毛岸青到上海,和毛泽东团聚,她除了协助毛泽东整理文件外,还挤出时间到不远的平民女校教书,和工人打成一片。

       更有意思的是南昌路的故事。当年,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就在今南昌路上,毛泽东每天来此地上班。而南昌路100弄2号曾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组建之地,陈独秀曾居住于此。毛泽东就曾在这里与陈独秀真诚相见,无话不说。而南昌路的东头,就是共产党的诞生地一大会址。《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制片人兼总编导陈菱说,这是一条普通的“上班路”,却能从一个日常生活的入口,一下子就进入了历史。

书信文件
展现革命历程

       毛泽东在上海期间,有不少书信来往,并拟定了许多重要文件,这些史料文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

       1920年,当毛泽东得知湖南学生李声澥在江南造船厂做工,又帮助陈独秀从事工运时,十分高兴。事后,他给罗学瓒的信中说:“我现在很想做工,在上海,李声澥君劝我入工厂,我颇心动。”

       也是在这一年,毛泽东致函黎锦熙说:“在人类社会中,无论哪一种运动,或是一种学说,都要有具体、鲜明、热烈这三种条件。无之,便是附庸,不是大国;便是因袭,不是创造;便是改良派,不是革命派。”

       毛泽东在上海期间,还拟就了许多重要文件。1926年,毛泽东拟定了《目前农运计划》,当年11月1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该计划提出,农运的发展应采取集中的原则,全国农运除继续发展与巩固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其次是陕、川、桂、闽、皖、苏、浙七省。每省之内,也应选择重点地区,多派力量去做。11月下旬,毛泽东离开上海,12月中旬到达武汉。他还筹备了全国农民协会、领导了全国农民运动,树立了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

专家点评
毛泽东与上海

       毛泽东与上海,一个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伟人,一个是近代百年中国的中心舞台,二者的交集,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化。毛泽东一生同上海有极深的渊源,从1919年3月到1971年9月,曾经36次到过上海,生活和工作过相当长的时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是其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上海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地区一批新史料的发现,毛泽东与上海的历史渊源更清晰地呈现给世人,特别是毛泽东早年在上海的革命活动,正值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作为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资料的发现,也弥补了原来国内资料的不足,使我们对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可以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08:53 , Processed in 0.0363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