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2|回复: 0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发展梗概之二:知青上山下乡在起伏中逐波推进(上)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11-22 1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11-22 13:49 编辑

作者:孙成民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四川经济社会罩上了新的阴影,也为四川知青上山下带来了新的背景。


       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

       在“文革”初期,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氛围中要“推倒重来”。但是,从上到下都强调坚持知青上山下乡的方向。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是“文革”初期就被保存并肯定下来的少有的“文革”前就制定实施的政策之一。

       在不断解决回城知青返回农村的同时,四川按照中央的精神开始解决各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问题。升学链条的中断,就业出路的堵塞,使得应毕业而未毕业、应就业而未就业的高初中毕业生越积越多。此时,全国积压在校的1966、1967、1968级高初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四川家居城镇的中学毕业生亦有39万多人,其中重庆市就有18万多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庚即,四川掀起前所未有的知青上山下乡高潮。

       在“‘老三届’一律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政策导向下,省革委下达了到农村插队的中学毕业生数量。在安置去向上,确定重庆市主要分配在重庆三县和万县、涪陵、达县、南充、江津地区;成都市主要分配在乐山、温江、绵阳、内江、雅安、西昌、渡口地区;自贡市主要分配在宜宾、凉山地区。其他市、地、州、县的知青,原则上就地自行安排。

       在“文革”运动的政治背景以及极左思潮的助推下,知青上山下乡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意义。一项本以就业安置为基本初衷的毕业生分配工作,瞬间被卷进了群众运动的“浪潮”,知青也被作为接受“再教育”的对象。从毛泽东 的指示发布后至1969年3月1日止,仅两个月时间,四川就动员“老三届”中学毕业生16万人到农村去。到1970年底,全省动员知青下乡人数达到50.04万人,1971年底达到66.22万人。

       正是由于一些地方此时在上山下乡工作中的“一刀切”“一片红”作法,使得极左思潮打开了扭曲知青上山下乡的突破口,并在某些方面出现极端化的倾向。而这些情况,也正是与“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有着重大区别的地方。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5 02:32 , Processed in 0.0264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