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9|回复: 0

三秋之半,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上)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10-2 16: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10-2 17:01 编辑

20171002  文汇报

马远《月下把杯图》
刘宗古《瑶台步月图》(本版照片取自资料)

       八月十五月儿明,天涯海角共此时。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秋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华人代代传承的祖先认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归属感。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因节日各项活动皆围绕赏月而行,故又俗称“月节”“月夕”;当此时,月相圆满,月色皎洁,古人将圆月联想为团圆,因此,又称之为“团圆节”。


       岁时节日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节日的世代传承,以民间约定俗成的非强制性的力量,规范着一个民族每个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而形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民族情绪和民族精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如何发源、发展至今? 在赏月食饼之外,中秋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


       夕月之夕,设坛祭月


       中秋节是一个农业祭祀性节日的转型,它经过由宫廷到民间的长时间传承后,最终在唐代转化为华夏民族的民俗大节,并在宋朝正式定名。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事实上,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对日月格外关注。在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的起居作息要严格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季节的变化来进行。古人认为,春天乃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之时,因此要祭日;而秋天则一派肃杀之气,以阴为主,就要祭月。秋季又是成熟丰收的时节,收获庄稼前,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史籍记载,远古时的八月已有以酬农神、祭地母和祛灾驱疫为主题的庆典,周代已有“中秋夜迎”“秋分夕月”的活动。


       在古人的认知中,日、月是天地万物的大神,日为阳,月为阴,日月轮转,方有万物生发,祭祀日月正是为了愉悦天神,襄助人事。日月天神是如此巨大,不是凡人可以接触的,只有天子皇家才有与天神交流的资格,因此在古代帝王的礼制中就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就是祭月亮,天子于每年秋分设坛祭祀月神”;《管子·轻重己》 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皇家严肃规整的祭祀活动年复一年,经由有资格参与的达官显贵、宫廷文人的模仿,祭祀仪式渐渐传到民间,到汉代已经逐步形成了“中秋拜月”的习俗。中秋前7天开始,人们忙着洒扫房屋,阖家聚齐,斋戒沐浴,当晚拜月祭祖,仪式后分享美食。到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兴起赏月之风,有袁宏泛渚之游、庚亮登楼之乐,后世于是竞相追随效仿,相沿成例。及至隋唐,天文知识有所普及,人们对月亮的认识,也渐渐由敬畏崇拜转为欣赏娱乐,赏月、拜月、玩月蔚然成风,伴随着饮酒、赋诗、歌舞,终于在唐朝初年,一个以宴饮赏月、家人团聚、社交娱乐为中心的全国性的节日,基本成形。


       霓裳羽衣与嫦娥奔月


       在一个民族节日的形成过程中,除了祭祀图腾崇拜活动外,民间神话传说也是节日构成的重要精神依据。


       中秋成为固定节日,据说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异闻录》有载:


       明皇与申天师道士洪都客中秋,夜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见一大宫府,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天师引明皇跃身烟雾中,下视王城嵯峨若万顷琉璃田,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舞桂树下,乐音清丽。明皇归编律制《霓裳羽衣曲》。


       《集异记》亦有载:明皇与叶法善游月宫听乐,问曲名,曰:《紫云曲》也。帝默记其声归,传其名曰《霓裳羽衣》。法善请以玉笛奏曲,时玉笛在寝殿中,法善令人取之,复以金钱投城中而还。


       传说回到人间的李隆基一心要复原《霓裳羽衣曲》,整日苦思冥想,却总难记全。一日来到三乡译,遥望云雾缭绕的女儿山,突然完整的想起了广寒宫的仙乐,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


       相比李隆基的霓裳羽衣、阳春白雪,民间中秋节的一个重要文化源头,则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蟾蜍、桂树、玉兔,是中华民族代表月亮的文化符号和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嫦娥,有一说是中国神话《山海经》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儿,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的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记叙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其中的《归妹》卦辞为:


       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淮南子·外八篇》里,出现了嫦娥奔月传说的完整记载: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虽然嫦娥奔月有诸多版本,但民间流传最广最久的,还是 《淮南子·外八篇》这一版。在这个故事里,作为射日英雄后羿妻子的嫦娥,堪为女德垂范;奔月前后一波三折的离恨别愁,也更符合神话传说流布民间的戏剧性特征。


       在唐代,拜月取代了祭月,是八月十五的大事。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人,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重要的事情。夜幕降临,家家户户不分贫富贵贱,在院中摆放月神像,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圆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月升半空,红烛高燃,全家人由最年长的女性带头,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圆饼和西瓜。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一个不能少,而且大小要一样。


       说到中秋圆饼,也是在唐朝时逐渐从宫廷奢侈品向民间流行。在古代,帝王祭月的时候,香案上会有小饼、宫饼、团圆饼作为祭品。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芝麻胡桃仁做馅的圆形饼,叫做“胡饼”。从胡饼到中秋月饼,一说是在隋末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八月十五日,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做成月饼,广发军中,成功解决反隋义军之军粮问题。另一说则是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番人向唐朝皇帝献家乡圆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中秋便与吃胡饼联系在了一起。更有一说将月饼的命名归功于杨贵妃,说某年八月十五,唐玄宗与杨贵妃赏月吃饼,玄宗嫌弃胡饼这个名字粗俗,贵妃顺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3 17:58 , Processed in 0.0302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