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4|回复: 0

钱宁:《论语》中的“道”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9-28 09: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钱卫     2017-09-28




       孔子之学,“道”在其中。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8》)可见,一生“学而不厌”,求的是“道”。

  最新的例证是海昏侯墓刚出土的竹简,据说里面发现了失传千年的《齐论语》,其中有《知道》一篇。一枚竹简写有“智道”两字,“智”“知”相通,无论是“智道”还是“知道”,都说明有“道”存焉,更重要的是,竹简上还有新的“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孔子之学,是仁。仁者,人也。忠恕也好,礼乐也好,皆是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人之道也。

  “人之道”之外,孔子深知,还有“天之道”。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17》)又说自己“五十知天命”,证明那时已潜研天道,并深有感悟了。

  史书上有关“子见老子”的记载,相信是真的。《道德经》成书应早于诸子各家,孔子读过老子之书,并向老子请教,虽无实据,却有情理,毕竟,老子更加注重“天之道”,说出过“道可道,非常道”的名言。

  古人云:“天道远,人道迩。”孔子由迩致远,由人道而天道,最终探究的,却是人道与天道之间的关系。

  人道与天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人道无法超越天道。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36》)人道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天道的运行。因此,君子要“知天命”,又要“畏天命”。孟子发挥其意:“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点上,先贤们似乎观点相近,“人定胜天”的话,都是不敢说的。

  比如,人类无法超越生死。子路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2》)虽未直接回答,却不否认“死”之必然。

  又比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说的是万物之演变,反观历史,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楚汉相争,经“两汉”,到三国演义,然后是魏晋——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十六国”,再往后是南北长期分裂、王朝频繁更替的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的再次统一。这冥冥之中,不是也可看出“天道”吗?

  其次,人道不同于天道,天、人各有其道。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19》)荀子说得更加明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道运行,自有规律,无关人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77章》)荀子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易传》论“道”,则有“不与圣人同忧”之说(《易传·系辞》)。可见,人道自有其道,并不与天道完全一致。

  比如,人类无法超越生死,却想控制生死,于是,有了计划生育,有了试管婴儿,还有了安乐死。

  又比如,人类文明社会的出现,就是走出自然界“丛林法则”的结果,必须以人与人的合作为前提。孔子的仁爱之学,正是人类合作的伦理原则。人类文明的本质,对天道而言,有时也是一种逆反。老子说“天地不仁”,是实话。

  人道也好,天道也好,自古就是圣贤们探讨的命题,其中,真正令人困惑的是:人类,同时受制于天道、人道,又该如何应对这两难的处境呢?孔子的回答,是“天人之道”。

  《论语》中的“道”,有人道,有天道,还有天人之道。

  天人之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深的部分,可惜,《论语》中只留下只言片语。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18:16 , Processed in 0.0307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