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15|回复: 0

黄海岁月(连载10)探亲回“农”家(2)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8-26 15: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8-26 15:51 编辑

稿件来源:苏州知青 作者:万汝藩


三、东元沙岗子

       眼下队里正在物色着地基,准备为爸妈这样的“下放户”盖房子呢。妈妈说:“等明年再回来,你们就可以住进自己的房子里了!” 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我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

       我知道:自1953年从扬州迁居苏州以来,我们家就从来没有住过像样一点的房子。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安安稳稳地住上几年。目前虽然盖的依然是草房——与村里人一样的草房,也总算是有了个属于自己家的“窝”了。

       就这一点来讲,倒真是这次城镇居民“下放”,给了我家里前所没有的东西。但这究竟是福、还是祸?一时还真的说不上来。因为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就只能听之任之、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后,妈妈要陪我到村里去转转,被我推辞了。我打算自己出去,随便看看。我们家下放的地方,全称叫施庄公社东元大队第一生产队。座落在一条很长沙岗的地方,我昨天走过高峰大队后,来到一个沙岗的地方,叫做西元大队。

       这个“元”字作什么解?我问了老乡才知道:“元”是“园”的简写字。因为笔划少,才把“园”字,写成“元”字的。据说沙岗上原来有座桃园,桃园之东,称作东园,桃园之西,称作西园。

       弄明白了地名的出典,我心里还是蛮高兴的。我本来就是个爱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人。人生中的一切知识和学问,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当然,我最关心的还是这里生产、生活、生存的情况。谁让我们的家,下放在这个地方呢!

       在我行走之间,也引起队里其他人的好奇。当他们知道我是本队“下放户”“万爹爹”、“万奶奶”的儿子时,立刻就对我客气起来。可以看得出来,爸妈与这些社员相处的关系还是融洽的。他们不仅乐于回答我的提出的问题,而且主动告诉了我许多事情。

       东元大队,位于沙岗之北。向南就是沙岗子,向北就是平整的油泥地。为什么他们会称作“油泥地”,我心里虽有疑问,又不好意思多问。直到以后再来探亲的一次遭遇,我才清楚了。

       一条四五尺宽的小沟渠,沿着沙岗自西向东而流。把雨天沙岗流下或渗出的水留住,就是这条小沟渠,可以说是常年不会干竭的,而且水的质量非常好。当地人都是在这条沟渠中,挑水吃的。

       这与我在兵团喝着的那种又苦又涩的盐碱水,差别就在天上地下了。这是我到兵团一年以后,第一次喝到有自然净化过的淡水。味道如甘泉,感觉真是甜的。

       我了解到,我家住的这个沙岗子,稍微偏点南北,基本上是东西走向。沙岗南北宽四到五里,东西的长度约二十几里。为什么在苏北的平原上会出现这样一条沙带?我也是后来通过查阅书籍、了解苏北的地质构成后,才弄清楚的。

       在数以万年的黄河泥沙东泻的过程中,由于河床的飘忽不定,才形成了这个带状沙丘。这些泥土和沙粒,本是大西北黄土高原的东西。在黄河水的运动下,通过激荡冲刷、阻滞,才定居到了阜宁这里。

       这个沙丘的沙,表面呈淡黄色,下挖呈亮白色,有晶莹状。我知道,这是石英在亿万年的反复风化中,才会形成的。再往下掘去,才是黑色的土沙。从底到上,大概有两、三个人的高度。

       这里的沙粒,细腻匀称。当地除了用于建筑,那层白色的、有晶莹状的沙,可是铸件工厂用于“翻沙”铸造大块型具中,不可缺少的“型沙”呢!十年之后,我返城工作的单位,就是建筑材料公司。“型沙”属于纳入特别供应的品种,其产地就是阜宁施庄。

       这样一条沙带,其实就是大自然留给这里人们的沙的宝矿。只是当时的人、包括我的爸妈在内,为了生存,“三钱不值二钱”地把它当作普通沙,挖出来卖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大家没有意识到、或无法意识到罢了。

       行走之间,在东元和西元,我没有发现一棵桃树。却在东元我家向南的地方,发现一座梨园。尽管还没有到梨花绽放的时候,但在枝丫间已有累累的花蕾。呈现出红萼的嫩蕊,充满生机,煞是好看。


四、凉拌海蜇头

       与我攀谈的社员告诉我:沙岗上铺些油泥土,混合起来可以种山芋和花生。沙岗上长出来的山芋和花生,味道独特地香。其中有一种紫红皮的小花生,可是当地独一无二土特产呢!他咂了咂嘴说:“可惜你回来的不是时候。过年的时候,这里家家户户可都有啊!”

       他还告诉我,所吃的粮食,都种在岗下的油泥地里。因为有河有水,当地是水稻产区。育秧工作已在进行,马上就要春耕、春种大忙了。我感谢了他的介绍,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在我这样的闲荡、闲聊中过去了,我还是很有收获感的。

       这次探亲假中,我是领了工资回来的。昨天晚上,我就交给妈妈十元钱和二十斤粮票。自己留下五元,作为回兵团后下半个月的生活费。中午回家吃午饭的时候,妈妈为我拌了一大盆海蜇。

       这盆海蜇,勾起我对儿童时生活的回忆。在五十年代末期,妈妈是一个学校的校工,我家也住在卫道观前的小学里。我记得:教高年级课程的老教师徐鼎,是常常要喝点酒的。在他的分层不锈钢饭盒中,装菜的盒子里,有时会出现这种凉拌的海蜇。

       眼看见他把海蜇夹进嘴里,耳听到他把海蜇嚼得“嘎吱嘎吱”作响的声音。又“呡”了一口酒后,他脸上就会出现异常满足的神情。我也就知道了:这种海蜇一定是非常好吃、吃起来非常好听的东西。

       背地里我曾询问过妈妈,才知道这种食物名叫“海蜇”。有几次在家门口,看见挑海鲜的担子上有得卖,我曾要求妈妈买一点尝尝。想不到妈妈的态度非常绝决,说:“不行——太贵了!”

       那时我已经懂事,知道家里太穷了。既然妈妈说“贵”的东西,我们一定是买不起的。从此以后,海蜇这样的食物,存进了我的记忆,再也没想过要买下它、或吃到它。因为我和我们家,一直在贫穷线上挣扎着。

       爸爸在挑沙子,中午是不回来吃饭的。妈妈已经把他的饭,给送过去了。三弟在施庄中学上课。这一年,他正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因为离家太远,中午是要带饭去的。本来妈妈也要去上工的,因为是我回来了,她才没有出工,在家陪我。

       今天在家吃午饭的,就是我们母子俩。想不到,在我们家已被“下放”的极端困难时刻,妈妈却端出了这样一盆海蜇,真是让我吃惊万分的。妈妈坐在我的旁边,把盛海蜇的盆子推到我的面前。

       妈妈慈爱地对我说:“吃吧,吃吧!你小时候想吃海蜇的事,我还记得呢!”真是“可怜天下慈母心”啊!想不到这么小的一件事,却存放在妈妈心中这么多年。

       我的眼睛湿润了,已经忘记了此时葱油拌海蜇又脆又爽的真正滋味。这就是妈妈,我的妈妈!看到我举筷时的失神模样,妈妈又推了我一把,说:“吃吧!不贵,真的不贵——”

       妈妈还告诉我:在苏州,海蜇也算是较贵重的食品。除非有钱的人家、非年非节,不是需要,是不会买它的。这里是盐城地区的沿海农村,海产品价格相对便宜了许多。

       尤其是这里的海蜇,肯买的人真少。因为当地人一直认为,它是既不能当饭、又不能当菜吃的东西。妈妈拌了一大盆,总共花了一角钱。在集市上,也就是五、六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斤。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14:50 , Processed in 0.0353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