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6|回复: 0

文化传播如烧菜讲究"对胃口" 既要有好内容还要会"吆喝"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485

名博

发表于 2017-8-6 09: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队伍阵容依旧壮观,往往排队三四个小时才能入场。看着烈日下长长的队伍,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会让志愿者们“劝劝”,不妨延后几天再来看,没想到观众说,“等这个展览已经等了好久,也不差这几个小时。”
  大英博物馆选择100件藏品来展示、串联起一段段动人的世界历史故事,它的新颖叙述方式吊足了观众胃口,它的开放性也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据统计,截至7月31日下午17点,“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参观人数超过11万人次。“大英百物展”以优质的展览内容,以用文物讲故事的方式,满足和引领世界各地观众的参观需求,这也给了上海文化工作者们启示。杨志刚感慨:“大英博物馆除了全球巡展,还做文创产品,他们的触角在不断延伸,输出的是整体文化。博物馆如何以战略为核心带动整体文化走出去,做好文化传播?需要我们花功夫研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仍将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这些年,在中国优秀文化以各种形式、各种载体走出国门的同时,也把一个东方大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但在文明交流的路上,来自语言、渠道、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天然障碍也影响着中国故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让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让演出从“送出去”到“卖出去”;让文化交流的渠道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多元主体并举?这些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和拓展。
  走出去,不光演出办展那么简单
  这个月,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将赴荷兰和比利时的9个城市进行40场巡演,其中包括在阿姆斯特丹驻场演出18场。到目前为止,上海芭蕾舞团的舞步已先后到过几十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在“走出去”的路上,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发现,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认识并没有想象中乐观。有一次,在美国某中部城市巡演时,辛丽丽发现当地观众对中国很不了解,甚至认为中国的芭蕾就是中国民间舞。“你们会穿足尖鞋吗?”“你们的芭蕾舞和国外课程体系是一样的吗?”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让辛丽丽陷入深思:为什么这里的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100年前?同时,这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还要加快,还要走得更深更广,传播中国当下的故事,让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的现代文明。
  相比芭蕾,让国外观众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样式,需要铺垫的时间可能更长。“我们必须先对中国戏曲元素做一些推广,想办法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在国内,也许观众是冲着角儿去看戏,但到了国外,观众们更多是看综合艺术。外国观众的兴趣点常常是我们想不到的,比如他们会惊讶于锣鼓敲下去,竟然能发出雷声和雨声,我们习以为常的油彩、脸谱、绣花服饰等,在他们眼里都是新鲜的。“他们很好奇水袖代表什么意思,反复问我们,为何要在手上拿着这么长的袖子。在国外,我们一定要抓住戏曲综合特点去做全面普及,哪怕有一个点能引发他们的关注也好。”谷好好说,为此,除了演出,上昆也去纽约大学等高校办讲座,希望把昆曲的种子种在外国年轻观众的心里。
  通过文物讲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的良好途径,但对展览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和埃及:世界的摇篮”特展正在柏林展出,“听去德国旅游的朋友说,展览在当地影响很大。”说起这些,杨志刚很兴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上博就开始同境内外一些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做展览交流,但把两个不同文明在一起对比展出,还是种新颖的形式。“这种文明对比展览,要对两个文明都有了解才能比较,否则就很牵强。这对中国博物馆界的知识结构,包括眼光,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英百物展”的成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些年来对博物馆未来转型的思考:上博要在知识结构上有所转变,推出更具有新意的展览,在人类文明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扎根中国传统,又要面向世界和未来。中华文化走出去,远不是到国外办个展览或是演出那么简单,送出去的内容是不是观众感兴趣的,表达形式是不是观众能接受的,审美是不是观众相投?有位学者做了个生动的比喻:留住食客的首要条件,得看你对食客的需求了解多少,能不能烧出对他们胃口的佳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自己在‘厨房’里琢磨外国食客会喜欢什么,更多的是‘我烧什么你吃什么’,而不在意人家愿不愿意吃。这些年,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仍需努力。”
  除了内容为王,会吆喝也很重要
  去年,上海昆剧团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带到了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并第一次走进了捷克的布拉格音乐节。“捷克的票提前半年就卖完了,90%的观众是外国人。”说起票房,谷好好言语中不无骄傲,但在骄傲中,也有“甜蜜的忧伤”,“把昆曲剧本翻成捷克语太难了”。在剧团里,常常感叹好编剧难找,“走出去”多了,好翻译的问题又渐渐浮出水面。在国外演出时,常有华人观众来看戏,一场戏演得好,剧本却没翻好,他们也会非常着急地来提醒。“我们能感受到,每次出去演出,翻译水平如何,直接影响这场戏的综合表现质量。既懂中国传统文化,又懂多国语言的翻译家,是我们急需的。”
  相比昆曲剧本翻译,小说的翻译相对简单,不过,很多国内畅销书经由翻译出版到国外后,反响却未如国内红火。“国内畅销的,国外不一定畅销,有些知名作家的小说和中国的时代背景结合紧密,没有基本的了解,即便翻译成外文,外国读者也难以看懂。中国图书走出去,是复杂系统的工程。”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出版人庄智象指出,过去,我们经常是先翻译好,再把图书输出到国外市场,看起来“服务周到”,但反过来想,我们引进的图书,有几本是要求对方先翻译成汉语的,外国人翻的“中文版”我们敢直接拿来用吗?“语言障碍只是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走出去。”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始终是一张硬朗的对外交流名片,在政府搭台之余,上昆也在努力主动出击,为国外各种舞台、剧场量身定制演出样式,寻找长期合作伙伴。“我们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关键要走进去,特别是走进国外主流商演模式,让我们传统文化在国外有票房,有观众认可度,真的还要花很多精力和心血去拓展。”谷好好说。
  在庄智象看来,除了“内容为王”,会“吆喝”也很重要。上海有邀请国外作家到中国交流的计划,通过在中国的实地考察,能让他们对中国有较深入、深刻的了解,在作品中对中国的描述也会更加恰当,无形中起到了宣传作用。他认为,除了走出去,也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借外力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拓展得更加顺畅。比如“我们不妨多邀请国外媒体来中国交流与合作,在外国读者公认的媒介上,报道中国各方面的情况与发展、取得的成就等,文化本来就是要沟通的,多一些沟通、理解的渠道,交流起来才会更顺畅、更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钟菡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22:14 , Processed in 0.0329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