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92|回复: 0

黄海岁月(连载3) 登陆陈家港(1)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7-13 09: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7-13 09:11 编辑

稿件来源:苏州知青 作者:万汝藩


      我们是在响水县渔村小镇的陈家港码头,登上了卡车。后来才知道,这些卡车是向当地驻军借的。又在满是尘土的路上,行进了将近一个小时。车终于转了个弯,就停在有几栋砖瓦、泥垒房屋左侧的一座大仓库前。这就是我们“上山下乡”的目的地——黄海农场民生三队,到了。

      这就是我们将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地方。装载着我们的卡车,稳稳地停在一座大仓库前泥土的广场上。我看见,队里有一大帮人都朝我们卡车这边走来。

      一、吃第一顿饭

      一位头戴呢制鸭舌帽、身穿褪色蓝卡其上衣的中年人,大步流星地迎了上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一群人。他对着正在下车的我们说:“我是这个队的指导员,我叫陈怀荣。同学们一路辛苦了,我们民生三队的全体老职工、老知青欢迎你们的到来!”

      说着,他带头就鼓起了掌。在他的身后,也响起了掌声一片。接着,他又说:“客气的话我现在不讲,相信大家都饿了。食堂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午饭,马上去吃饭吧。”说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朝着东面的第三排旧青砖房走去。

      这里就是食堂。五开间的房子,隔成了三个部份。东面两间是厨房,中间两间是饭堂,西面一间是摆放杂物兼司务长的办公室。厨房里有三口大锅支在灶台上,烧火的部分是另用砖坯在房屋的东北两面另搭出来的披式建筑。

      饭堂里摆着六七张高至膝盖的矮桌子,周围没有凳子。桌子上摆着四个大小不一的脸盆、菜盆,里面盛的是菜。我们是以班为单位就餐的,十一二个人,就围着这张小桌子、站着吃了起来。五天来,船上的伙食实在太差。时间已是到了下午一点钟,大家确实也饿了。

      主食是白面馒头。两个一组,四四方方的,听说有四两重。我记得菜是白菜猪肉片,海带烧粉丝,另外一个好像是红烧萝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面拖小黄鱼和带鱼,大概是这个桌子上最高档的一道菜。我们来到的农场,既然名字叫作是“黄海农场”,应该就在黄海边,至少不应该离海太远。

      “为什么没有新鲜的海鱼吃呢?”有人提出了疑问。

      “大约是来不及去抓吧!”有人答道。

      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以直线距离计算,我们农场北边,离海最近的距离,至少有六十公里。有的人在黄海农场呆了十年,甚至都没有见到过黄海是个什么样子。在农场,我离黄海最近的一次,是与“四类分子”钱士丰到盐场去挑盐卤,为了队里做豆腐用的。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些女生跑来看我们。一问才知道,她们昨天晚上就已经到了。午饭吃到一半的时候,马车拉的我们的行李也到了大仓库前的场上,大家又忙着去认领自己的行李。

      我们的宿舍就是这座大仓库。大仓库共有八间,东边的四间被隔了出来,就成为了我们的宿舍。宿舍里没有床,除南大门之外,靠墙的四周底下垫的是稻草,上面铺了芦苇织成的席,这就是我们的床。

      七十几个人搬进去后,每人约有七十公分的宽度。我是在北大荒住宿舍大通铺惯了的,面对这样的安排不觉得奇怪。与我同住的、这些苏州来的伙伴们,面对这样的住宿条件,感到惊奇极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睡觉的。总算宿舍中央用土坯塔起了一块木板,可以让大家摆放脸盆、洗漱杯之类。以班为单位安顿好自己的住处之后,我与几个同伴一起,顺着三队的路,慢慢地走了一圈。

      二、初知农场事


      这个队四面环水。队前有三个池塘,池塘之间有水泥涵管通联。队的朝南面有两条土路,通往前面的大路。整个队呈曲字型,靠队路由南向北有三排至四排的房屋。有砖建瓦屋和草房两种。在大仓库东面的那条路往后走,就可以走到牛棚和猪圈。

      在牛棚的前面,就是一条人工河。在牛棚的东面,就是养猪场。猪圈的南面,是一栋煮饲料的青砖房。在猪圈的北面,还有饲养鸡鸭鹅的笼舍。看样子,这个布局,就是要把人的生活区与饲养牲畜区分隔开,相当合理。听说:队的西面,还有一座相当规模的果园呢。

      通过后来的了解,我才知道:黄海农场成立于1953年,原来也是一座劳改农场。听说是在1964年或更早一些时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犯人集体暴动。据说:当时犯人们预谋在陈家港动手,准备抢船出海。等这次暴动事件平息以后,才改变成国营农场的。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内地的洪泽湖农场与沿海的黄海农场进行了对调。

      黄海农场的犯人,全部徙往洪泽湖农场;洪泽湖农场的农工、知青们,集体迁入黄海农场。我的表姐慧芳,就是1963年的苏州下乡知识青年。当时到的就是洪泽湖农场,1965年随迁至黄海农场。

      我们被批准下乡的时候,就听表舅说过: 芳姐姐在黄海农场的民生八队。这一下好了,我和二弟与芳姐姐同在一个分场。见面的机会肯定会有的,我们还捎来了表舅、表舅母的口信呢!

      黄海农场地处盐城地区最北面的响水县,位于在中山河的西边。它东至头罾,西到南河,北靠陈家港。共有五个分场,分别是大有、东直、民生、新荡与潮河,号称是江苏省第二大农场。南面就是大有,场部就设在大有镇西北。

      除了大有分场八队前至二队之间有块地归康庄公社外,地形非常规整。从中山河由东向西至新荡,每个队的距离,基本上是长宽四华里,前后相同。所以,每个队所耕种管理的土地,就是前后左右的四华里,也就是十六平方华里左右。

      我们所在的黄海农场,是中华民族版图中最年轻的土地之一。它是依靠黄河水流作用,冲刷下来的泥土淤积形成的。所谓的冲积平原,讲的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这块地过去黄河曾经的入海口,就在我们这一带。黄河的一条故道,就在中山河的东面。还有一座“玉龙桥”,就架设在黄河故道上。历史上黄河经常改道,最近的一次改道,是抗日战争中人为的“花园口”炸堤事件。

      据说,在黄海农场建场之初,规划是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可以想象得出: 在没有大型机械、机具的情况下,在这样一片广袤的盐碱荒滩上,用铁锨铁铲,靠人抬肩扛,挖河开渠,开垦出这样的数万亩土地,那是何等地艰辛、何等地困苦的事啊!

      姑且不说这些劳作的人是否情愿、是否被迫?仅凭这些被开垦出来、这么多数量的土地,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业绩。在这盐碱滩涂上,如果确实是犯人所为,那仍然应该是一曲了不起的“囚垦”壮歌!

      如今的囚徒们已经走了,场里的老工人和我们知青接替了他们的事业。虽然会很艰苦,即是再艰苦,也苦不过当年的这些犯人。我虽然心里在这样想,但也不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的。

      一个下午的时间,基本上都被我在队里这样的闲逛消耗了,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走进食堂一看,中午用的矮桌子、碗筷都没有了。因为是向其他老工人家借的,他们也要吃饭用的,所以就搬回去了。

      好歹我们的行李也到了,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餐具筷勺。一个食堂,突然增添了一百三四十口人吃饭,其实压力也是很大的。我在北大荒时,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是心有体会的。

      我记得:当时的炊事班长是泗洪老工人张苗楼;炊事员有泗洪人邱维俊、1965年下乡的淮安知青任宗财、陈永年。还有些妇女,名字就记不得了。1962年下乡的南京知青石兆庆,是这个食堂的司务长。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4 04:22 , Processed in 0.0315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