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9|回复: 0

黄海岁月(连载2)今舟驰向黄海去(上)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7-12 16: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7-12 16:54 编辑

稿件来源:苏州知青 作者:万汝藩


      今舟驰向黄海去


        [编者:四十八年前的三月,苏州6000余名知青在人民桥轮船码头分多批乘船赴苏北黄海农场务农。作者当时上船告别家乡之后,在水途舟中用日记记录了五天五夜的行程生活和所见所闻。]


      启航离苏州
      1969年3月24日  星期一  少云
   
       苏州南门,人民桥畔的轮船码头,人山人海,卖甘蔗和小食品的小贩异常繁忙。喧闹的人群使这里往日的冷清一扫而空。码头上涌动着无数送行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子女或弟妹已经在船上,准备离开家乡和亲人,走向一个陌生而崭新的天地去了。这是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

       九点钟找到编号的船队时,我的身上已经是大汗淋漓了。通知讲好十点钟要开船的,从此,我将告别故乡和家庭,奔向一个最为广阔、大有作为的天地。此时的我,心里除了有一丝不安外,更多的是憧憬和豪情。

       原定十点钟开的船,在十二点整时才拉响了汽笛,慢慢地离开了码头。船舱里原本就有的抽泣声突然变成了大声的哭喊:“爸——”,“妈——”,惊天动地,动人心魄。我仍然静静地坐在一旁,送行的亲人已不可见,又何必在父母、亲友心上抹上不安的阴影呢?我想,还是做自己的事吧。我打开随身带着的日记本,写下了《赴黄海水路程记》几个字。口袋里还有一本分省的全国地图册。

       船慢慢地绕苏州护城河一圈,像是让我们有时间向故乡作最后的道别。下午四点时才开到了近郊横塘。令我惊奇的是:不少送行的家长已经赶到了这里,不少同行的伙伴已经认出了他们亲人的身影,正在努力挥手致意呢!看到这一切,我的眼睛才真正开始湿润了,更感到一种亲人的关切、家庭的温馨。别了!

       望着桥堤上身影越来越远,渐渐看不见了,我才开始打量我身外的环境。十来米长的舱内没有桌椅,舱板铺得平整,我们只能就舱板而坐。百十来人已满满地占据了舱两侧的各个角落,中间勉强留有一条尚可下脚的通道,通向舱尾右舷的便桶。

       开船不久,船两端的上下扶梯就被抽去,从外面用粗粗的麻绳绑住了舱门,进出的路被堵死了。在舱内唯一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象是相距十来公分的两舷木栅栏。看得最清楚的是船沿来回走动的船工们的脚。

       天渐渐地黑下来,舱内几乎看不见对面人脸。有船工打开舱门,拎了几盏马灯进来,挂在船舱顶篷的钩子上。暗黄的光亮,随着船舷的摆动,不停地摇晃着。

       夜已经很深了,同船的伙伴们渐渐地失去了上船时的活力,席地而坐,谁也没有入睡。船舱那头的角落里,偶而传来低低的抽泣和劝慰声。

       我就着摇曳的马灯光亮,写着我的日记。二弟枕着木板箱,已经在我身边睡着了。

       午夜十二点,船到江阴。


       长江入运河
       3月25日  星期二   多云有阵雨


       东方出现了晨曦,天渐渐地亮了。坐了一夜的伙伴们,眼睛虽然充满了红丝,但仍被眼前的浩淼的景象振奋了。“长江!这是长江!”这时我们在内河显得庞大无比的船队,在长江中却显得那么渺小!深绿色的江水不断拍打着船两侧,船队行驶得很稳。看样子在江北一侧。

       上午十点多钟,太阳从云层穿出,江面显得明亮起来。在舷左面出现了一座葱茏滴翠、熟悉的小山,“啊!是焦山。”镇江到了,我心里不禁轻轻唤道。这是过去我曾几次登临过的山啊!如今,从船上望去,却另有一番情致。看着它,人的心境也不同了,我不禁写下“旅人逆流去,春雁声啼明”的句子。

       中午十二点,船队驶入扬州的六圩船闸,就要进入运河了。自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京杭大运河,是多么浪漫的名字哟。

        下午两点多钟,船队在运河上行驶。不时有其他船只在我们船旁驶过,浪花溅在我们船舷,并洒进舱内,大家还觉得很有趣,还忘不了大声吆喝几句。

       船舱里的嬉闹,暂时缓和了大家压抑的乡愁。我一门心思地观察起舱外河岸上的情况。

       据说当年隋炀帝开挖这条运河时,在岸上栽满了被赐为“杨”氏国姓的柳树(这就是“杨柳”一名的出典和来历)。可如今的运河沿岸,我却很少看到它的身影。即使在坡坎上发现参差不齐的几株,枝条都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机,没有半点春的气息。这与我们在苏州出发时的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民桥畔的杨柳树,已经葱翠一片、婀娜多姿。除了长江南北的温度不同、季节差异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我思忖着,但始终想不明白。

       天越来越暗,云越积越黑,一场大雨很快落到我们船上,伴随着偏东风灌进我们舱内,身上的衣服、随身带的物品,很快被打湿了。舱板上也有水,大家拎着东西,挤向船的另一侧,船开始倾斜起来。这时舱外传来了船工的喊声:“同学们!不要慌!”“大家要镇静!”接着是翻盖篷布的声音,“呼”地把雨挡在了外面,“劈里啪啦”炒豆一样的雨点打在了篷布上,大家慢慢稳定下来。船舱里漆黑一团,谁也没有开口,挤在船舱的中央。

       雨还在下,由于盖了篷布,潮湿伴着闷热,舱内的温度迅速上升,有些人的情绪开始显得急躁起来。他们说,与其闷着,还不如让雨淋着好受些,并开始了有节奏地跺着舱板……

       雨渐渐地停了。船工们把舷栏遮着的篷布掀起了一部分,舱内的空气开始清新起来。由于舱板还是湿的,大家只能拎着所带的物品站在舱中。有人请求船工递进几把拖把,进行清理。我也接过了拖把,努力地擦起来,想把舱板擦干些。

       傍晚时分,船队到达邵伯,等候过闸。这一等,就是六个钟头,直到夜里十点半才过闸开船。

       船行扬淮间
       3月26日  星期三    晴


       经过大半夜的航行,船队于早上八点钟的时候到达宝应。过闸之后,继续向前赶路。在我们身后的女生船队赶了上来,两个船队上的人都发出了齐声欢呼。

       女生船队的船有护栏、走道,有上下层,乳白色的油漆在阳光下显得很亮丽、舒适。它是客运拖轮,与我们男生乘坐的船有本质的区别。

       两个船队的距离不断靠近,渐渐并行时,相识的人在打招呼,即使不认识的人也在挥手,用苏州话相互致意。有些人开始在投掷食品和物品,除了极少数能被接着,大部分都掉了河中,被流水和浪花冲走了。有位男生把咬了一口的苹果投了过去,居然被一位女生接住了,赢得了两边船上人的大声喝彩。这多少冲淡了旅途中的沉闷、无聊和寂寞。

       望着女生船队的渐渐远去,大家又回到了原来的座位。三月的阳光直泻船舱。在离岸很近有人的地方,有人问这是什么地名,岸上人回答“新湖”。时间是上午九点,并知道离淮阴还有四十里。

       中午十一点二十分,船到了淮安船闸。我知道这里是周总理的故乡。很无奈的是,我被封闭在船舱中,不能去上岸走一走。我写了首《淮闸舟泊》的诗。

       下午三点钟,过淮阴船闸时,舱内空气混浊、令人窒息。舱内遍地的蔗渣、果皮和纸屑,卫生状态很差。两夜都未能睡觉,精力几乎耗尽了,我虽然感到不舒服,但还能支持得住。船队继续前进。在下午四点十分,到了一个叫杨庄的地方,又要过闸了。询问闸上的员工,这里距淮阴二十里,船开得很慢。

       鉴于舱内出现的情况,当船开到一个淮闸大队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舱门被打开,让所有的人都上岸活动,时间是半小时。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3 15:57 , Processed in 0.0307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