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17|回复: 0

黄海岁月(连载1)“社会青年”下乡记(中)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7-10 11: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7-10 11:34 编辑

稿件来源:苏州知青 作者:万汝藩


动员下乡时
下乡时
    上山下乡的动员,日紧一日。居委会对青年们的学习,基本也是以动员下乡为主要目的。对于下乡,我并不反对,甚至拥护。从北大荒回来之后,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
   
    此时,我们一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方面,只有妈妈在金属丝布厂每个月二十元的工资。依靠这点工资,她是养不起一家四口的。再说,我们兄弟都长大了,已经不再是五十年代中期那一、二岁,六、七岁的孩童了。
   
    大石头巷居委会,统计在册的社会青年有十九人。除了一名叫张仲淑的女生比我岁数稍大些,其他极个别与我同岁,剩下的都比我小。因为我待人真诚,一直是以亲和、恳切的态度与他们说话,我在他们眼里,就象位“大哥哥”。
   
    用了没几天的功夫,我已经与他们打成一片。甚至有许多心里话,他们也愿意与我来讲。这对于我开展下乡动员,是个极有利的因素。我的处事原则:就是决不勉强,要自己愿意。用了没有几天的时间,我就把所有人的想法完全摸清了。
   
    在我们居委会的这些青年们,有学不能上、无书可以读、没工能够做,在社会上游荡的时间太久了。在“文革”中,又耳濡目染的斗、批、打、砸等不良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思考与思索能力。对于这些认识,都是我在以后“反省”的岁月中才想到的。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三年半时间里,他们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其中有相当一批人,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有些人的家,甚至处于贫困线下。他们渴望工作、渴望挣钱、渴望自立的心情和愿望,此时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强烈!
   
    因此,在我们居委会,上山下乡的动员,是有着这样现实基础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对青年个人的动员,几乎并没有花费我很多的精力。尤其是我的态度,也决定着他们的态度。
   
    我是坚决下乡的拥护者,他们是决定跟我一起走的志愿人。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他们的思想可以做通,并不等于他们家长的思想能够做通。
   
    家住大石头巷的20岁女青年蒋仁安,就是一个例子。蒋仁安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上面还有个哥哥,早年因为“支内”,去了四川。现在她要下乡,她母亲无论如何也是不答应的。
   
    蒋妈妈在一爿“烟纸”店上班。为了做通她的思想工作,我在金昭媛、初志明这两个同样要下乡的青年陪同下,连续多日做着蒋妈妈的思想动员和说服工作。
   
    有时候,这样的说服要持续到深夜十点多钟,直到蒋妈妈家务事做完、表示要休息时,我们才告辞离开她家。接触得多了,蒋妈妈对我们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双方由激烈的争辩,变成相互的谈心。蒋妈妈同意女儿下乡的事,才算“敲定砖脚”。
   
    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对金昭媛母亲的动员,也让我颇动了一番心思。早在1964年的时候,金昭媛的姐姐就去了新疆。金昭媛是唯一陪伴在她身边的孩子。她依靠替人家帮佣,维持着两人最基本的生计。金昭媛是坚决要下乡的人,但要说服母亲,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金昭媛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她母亲居住的观前街承德里。对于我们的到来,金阿姨的态度是相当抵触的。知道来意后,甚至连话都不肯与我们说一声。有时还会借故溜走,让我们坐冷板凳。
   
    去的次数多了,她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才与我们讲起她艰难困苦的经历和母女相依为命的感情。我也是在困苦中长大的孩子,对于她的人生经历,我是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的。这样一来,我们反而有了谈话的锲合点。这样的动员工作,因而顺利了许多。
   
    在我所有的动员工作中,失败的只有一例,那就是对张仲淑的动员。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她的家人,话说不进,水泼不进,针插不进。所以,在以后的上山下乡批准书中,两次都没有她的名字。
   
    当时下乡的动员是很严苛的。如果“动员”你去,而你不去,单位会让你父母停工,不让上班。不上班了,意味着领不到工资。那时的劳动人民,谁家不是依靠劳动的工资维系生活的呢!
   
    因此,在有青年需被动员下乡的人家,除了真有后台或靠山,敢做“顶牛户”的人家,是极少数。这些情形,大家都是看在眼里,触在心中,而决不可能讲出来的。因为,这是一个“言可惹祸”的年代。
   
    在养育巷的“耶稣堂”的动员会开过,青年们还得写申请书、决心书,表示是自己主动积极要求下乡去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也是属于“三忠于”、“四无限”的政治范围。
   
    只是,毛主席讲的“知识青年”范围,被无限扩大了。除了在校学生被纳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范围,连未曾读书的“社会青年”也纳入了需要动员的下乡范畴。在这个时候,决不会有人来甄别你这位青年是否识字、真有“知识”。
   
    那是一个不容置疑、宁“左”勿右、“矫枉过正”的年代,这几乎是当时所有人做一切事的手段和方法。每一个人,似乎都在用这种方式在表达着自己“忠”的程度,自己“左”的革命立场,以求得自己生存的空间和时间。
1969123日,关于我们上山下乡的“批准通知书”,终于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要我们街道青年去的农村地点是:太仓县王秀公社。我准备再一次告别苏州的家,奔赴“广阔的天地”去了。
   
    正当大家紧锣密鼓准备出发的时候,紧跟着另一个通知也到来了。太仓王秀缓行,至于原因暂不清楚。那就等吧,反正离过年也近了。在这个时候离家,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我已经有六年时间,没在苏州过年了。
   
    但对于准备或批准下乡的青年来讲,那就不是小事一件了。因为这些十七八岁、甚至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苏州,离开过家和家人。更别提在新年到来之前,让他们离开家、到外地的农村过年了。
   
    缓行等待,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等待中,阴历年总算过去了。我记得:这一年春节的217日,是正月大年初一。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谁家的年都没有过好。无论家长和青年,心情都是在忐忑不安之中渡过的。
   
    我的心情与大家是不一样的。我从母亲紧锁的眉头中,感到了她抚养“连身四口”的压力。幸亏我从北大荒时带回了一些钱,那是我在北大荒平日的攒积和退场离职金。回来将钱交给妈妈的时侯,妈妈对我说:“我替你存着。可以将来准备给你结婚、成家时用的。”但到了这个时候,还能考虑到、顾得上这些么?
   
    我希望能够早点决定、早点成行,到农村去。这样,可以减轻妈妈肩头的压力和负担。在我们居委会一大部份“社会青年”中,也有这样的思想和愿望。我的情况与他们的心情,实际也联系在一起了。
   
    大家感到:现在的上山下乡,就是“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事。既然如此,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走。无论命运把我们抛向何方,“老天爷是饿不死瞎眼家雀”的。在社会上呆得久了,也就形成了“社会青年”自己的一种性格和思想。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3 20:25 , Processed in 0.0295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