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7 07:30:00 参考消息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11月7日,我们迎来立冬节气。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the 24 traditional Chinese solar terms)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首个节气,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又与“两至”“两分”合称“八节”,是古人顺时劳作的重要节点,英文译为“the beginning of Winter”。“立”为始,“冬”为终,正如《说文解字》载“冬,四时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至,便意味着冬日始,秋收落幕,万物归于休养。
不过,节气意义上的入冬,与气象意义上的入冬并非同步。受地理环境与纬度差异影响,我国各地入冬时间错落有致:北方大部地区立冬后雨雪降温接踵而至,华北初雪常在此刻飘落,东北、西北早已大雪纷飞,一些省份已提前入冬并开启供暖;南方却多有“十月小阳春”的景象,“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俗语,道尽此时风和日丽的惬意,要等到冬至后冷空气南下,气温才会逐步下降。但无论南北,初冬寒意尚浅,真正的严寒要待冬至之后。
农时随节气流转,立冬农事各有侧重:东北农林作物全面越冬,江淮“三秋”接近尾声,江南忙着抢种晚茬冬麦、移栽油菜,华南则是“立冬种麦正当时”。农谚里更藏着千年智慧,“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预测天气走势,“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场空”“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则道出雨雪对农作物越冬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做好寒害、冻害防御。
立冬自古便受重视,习俗兼具仪式感与烟火气。古时帝王有“迎冬”之礼,《吕氏春秋》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事前沐浴斋戒,尽显敬重。如今,各地“补冬”习俗丰富,“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流传甚广:北方偏爱饺子,既因形似耳朵寄寓御寒心愿,又取“交子”谐音象征秋冬交替;鲁西南与陕西关中平原则钟情羊肉汤,鲜羊骨炖羊肉补元御寒。南方“补冬”亦各具特色:闽粤台将鸡鸭牛肉与当归等药材同煮增滋补;汕头吃板栗炒饭,潮汕地区更有“立冬食蔗无病痛”的说法;无锡人爱吃糯米团子。此外,绍兴更有立冬酿黄酒的传统,是为“冬酿”。
立冬的景致与意趣,更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李白在《立冬》中以“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勾勒出冬日慵懒闲适;白居易的《早冬》则另展意境,用“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道尽江南早冬暖如春日的独特景致;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里,“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描绘出节气物候;陆游则在《初冬》中捕捉“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的含蓄之美,寄寓对春的期待。
秋尽冬始,美好从未缺席。或许是一碗热饺子的暖意,一杯温黄酒的醇香,一次围炉煮茶的闲谈,又或是午后洒在身上的暖阳。不妨趁着初冬尚暖,感受这份藏于岁月里的闲适,让冬日的美好温暖心房,静候后续的霜雪与春光。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