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69|回复: 0

冬至哀思:纪念这一年逝去的上海文化名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5564

名博

发表于 2016-12-21 1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有10天,2016年即将离我们远去。这一年不少曾经活跃在上海文化战线上的“大家”相继离开,而他们的文艺作品今后仍将一直影响我们的思想、生活。时值冬至,在这个缅怀故人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纪念这一年里逝去的文化名人。
    【中国女性电影重要代表导演:史蜀君】
  今年2月14日,第四代导演重要成员,上海电影制片厂史蜀君导演,因心率衰竭在沪逝世。
  在中国第四代导演中,史蜀君尤为擅长青春题材,一次次把镜头对准了一群血肉丰满的学生,用清纯唯美的风格再现真实的生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信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令华语电影有了“青春片”这一概念。
  史蜀君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拍出《女大学生宿舍》(1983)《失踪的女中学生》(1986)《夏日的期待》(1988)《庭院深深》(1989)《女大学生之死》(1992)等名片佳作。是大陆青春片、琼瑶片、女性电影的重要代表。”她还曾根据琼瑶的小说编导了电视连续剧《月朦胧,鸟朦胧》等,深深地影响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
  【最美“夜莺”为祖国歌唱:周小燕】
  3月4日凌晨,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9岁。
  周小燕自小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刚满20岁的周小燕回到武汉在抗战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1945年,他登上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调》、《红豆词》,让世界对中国美声演员刮目相看,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周小燕常说,学习美声不是为了追求西方那种纯粹技术性上的先进,而是为了最终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歌声,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
    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声乐事业,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廖昌永、魏松、万山红、杨小勇、李秀英、孙禹、张峰、方琼等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歌剧舞台和教育一线的优秀声乐人才都是她的学生。>>>点击查看专题
  【画“小人书”的大师:贺友直】
  著名画家贺友直于3月1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贺友直,出生于上海,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被誉为画坛“一只鼎”,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画出了《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三百六十行》等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连环画,共创作了近百部连环画作品。
  贺友直的一生从未停下过画笔,退休后的他还从连环画创作转向了风俗画。先后创作了《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申江风情录》《儿时玩耍》《走街串巷忆旧事》等多组表现老上海社会风俗的系列作品及《贺友直画自己》《我自民间来》《生活记趣》等自传体连环画。贺友直曾说:“老上海、旧街巷、市井生活、人间百态,这些都在我的脑海里,拿起笔就能画,得心应手。”2014年贺友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贺友直一直认为,由国家保存是他作品的最好归宿。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多数都已捐赠。
  【老上海活字典:沈寂】
  5月16日19点55分,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在上海病逝,享年92岁。
  沈寂出生在上海,儿时受父亲的影响,再加上后来长期在报刊界厮磨,沈寂对老上海掌故十分熟悉,也为上海留下了诸多作品。沈寂以小说创作见长,出版过《捞金印》、《两代图》、《盐场》、《红森林》等小说集。50年代起沈寂进入上海电影联合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编辑。
  1959年,沈寂在来稿中看到一本题为《琼岛英雄花》的剧本,当他写好审阅意见准备向上级呈报时,却被通知第二天下农村劳动改造。在临行前晚的题材汇报会上,沈寂向老友谢晋推荐了这个剧本,于是有了后来的《红色娘子军》。1980年,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沈寂提出想要改编这部小说的想法,最终《珊瑚岛上的死光》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题材电影。 1984年,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极大轰动。香港导演关锦鹏将小说搬上银幕,张曼玉出演主角阮玲玉,并凭借这个角色摘得柏林影后桂冠。
  沈寂还与画家贺友直联手推出“百年上海滩”专栏,后来又共同创作“西方名人的幽默”“我的童年趣事”等系列作品。沈老说故事,贺老以白描的画面勾勒出故事场景。两人各展所长,完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创作,也成就了一段作家和画家合作的佳话。

    【编词典就像做厨子:陆谷孙】
  7月28日下午1时39分,英汉大词典主编、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6岁。
  陆谷孙一生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英汉词典编撰和莎士比亚研究。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是我国独立研编的最大的一种英汉词典,这部词典跳出了多年来双语词典编纂以外国某一部词典为蓝本的编译套路。陆谷孙先生曾说,他觉得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编词典的工作,陆谷孙一做就是30年。1976年起,他参加《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1986年11月开始担任主编。1991年两卷出齐后,词典规模达词条20万,共5000页,近2000万字,畅销数十万套,影响难以估量。
  而在他学生眼中,与学问齐名的是先生独特的师德师风。他的课,如同盛会,他批改的作业,被许多学生珍藏,因为密密麻麻的修改中饱含着老师的心血;他家的饭桌,令学生留恋,与老师探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是一种享受。
  他也曾多次应邀参加上海市重大经济或文化国际会议,担任主要口译,多次为上海市市长笔译讲演稿,并担任1990年出访香港、新加坡的上海市经济代表团首席翻译。>>>点击查看专题
  【春华秋实满庭芳:毕春芳】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8月14日上午在徐汇中心医院去世,享年90岁。
  1950年毕春芳与戚雅仙搭档共组合作越剧团,二人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推出多部脍炙人口的剧目,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毕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在创腔时,根据塑造人物需要常吸收越剧其他流派、行当和兄弟剧种的音调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动活泼,富有新意。1958年她与越剧团合作在瑞金剧场首次上演古装喜剧
  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唱腔形成独自的风格,被公认为“毕派”。成功塑造了《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三笑》中的唐伯虎《血手印》中的林招德、《林冲》中的林冲等。
  【“沪”声未央:王盘声】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于2016年9月14日14时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
  他从艺70多年,创造了沪剧艺术中别具一格的王派艺术,以其潇洒飘逸的演唱和真挚细腻的表演独树一帜,成为沪剧小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王派是现在沪剧流派中传承人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沪剧“十生九王”——10个学小生的中有9个学的是王派。而他留下的最著名的沪剧唱段“志超读信”“刘智远敲更”至今仍广为传唱。
  正如他的王派,他做人低调谦虚,始终专注于艺术。他生前常说,流派要‘流’起来,沪剧需要开拓,不能保守,要有创新精神。有时候创新一开始不一定合适,但他始终保持宽容态度,继承传统、保留精髓的同时,创新总是好的。”

来源:东方网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0 01:35 , Processed in 0.0266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