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嘉旖 日期:2025-10-29
市民政局将发布相关标准,指向社群营造、场景消费,挖掘银发经济
老年人在中海环宇城MAX学习使用手机应用。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本报记者 王嘉旖
七旬阿婆黄雅娟凭手速抢下一堂团购社区课。开课地点不在社区活动室,而在普陀区中海环宇城MAX内的华为旗舰店。开课现场,宽敞的店铺内,一边是店员给老年人讲解各类手机软件应用,另一边则是年轻人在询问、体验最新款手机。
今年以来,沪上部分商场率先试水,打造银发友好商场。与人们惯常理解的概念不同,所谓“银发友好”早已超出硬件设施的“无障碍”,更指向一种情感依赖——老人能在商场找到同好、丰富社交;从商品到服务的供给也更多元,电玩派对、时尚走秀、脱口秀……
社会主体探索,政策支撑跟进。以中海环宇城MAX的试点为依托,今年7月,普陀区民政局在全市率先出台首份区级层面《长者友好商城建设标准》。近期,市民政局将发布《上海市银发友好型商场建设指引(试行)》等标准。除无障碍通行、导向标识系统等关乎硬件标准外,此次《指引(试行)》也强调了建立长者商品专区、提升社区融合度、提供沪语特色服务、引入老字号商品经营等方面,清晰指向社群营造、场景消费,挖掘银发经济,引导更多商场投“老”所好。
为何商场要打造银发友好
95后小伙叶顺堃刚进入中海环宇城MAX工作,他的第一项任务不是盘货、盘数据,而是带着老人“玩”。电竞游戏、视频剪辑、木偶戏、社区团购……都在他的工作之列。
看到网络上有“老年电竞战队”的消息,他心念一动:商场内恰好有主营电竞游戏的商户,能否策划一场长者电玩派对?
但是,这么刺激的项目,老人愿意尝试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邀请商场毗邻居委会发布招募公告。没想到,老人们踊跃报名参与,甚至意犹未尽地要求返场。与老人接触互动越多,叶顺堃越觉得不能简单往老人身上贴标签。正如年轻人有宠物社群、音乐社群,老年人也有因兴趣爱好聚合的社群。
打造银发友好商场,先从琢磨老年人心理开始。今年5月,中海环宇城MAX建起“老友俱乐部”。负责运营该俱乐部的叶顺堃说,这更像是一场“适老化实验”。虽然商场举办数百人参与的活动不在话下,但俱乐部日常活动坚持以30人以下的小班为主,“确保能与每位参与的老人都有眼神接触”。每次活动结束,叶顺堃常被老人团团围住,被要求添加微信好友,积累起了用户黏性。
回归到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打造银发友好商场?其背后正是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非常庞大。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单为商品埋单,而且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地处南京东路的第一百货也推出了“银铃聚乐部”,不少老人冲着这里的专业师资付费,定期来逛逛商场,顺便学古筝、插花,陶冶性情。
老人对场景消费接受度不亚于年轻人
“银发友好,不能只是商场一头热,入驻商户也要有服务意识。”中海环宇城MAX市场部负责人单诗琪这样看。
业界也曾有不同的声音。有运营者顾虑,一旦被贴上“银发友好”标签,容易失去年轻客源。有品牌商户担心,一味投老人们喜好,追求性价比,很可能错失更大市场。为此,市人大相关课题组与环宇城经多次调研发现,老人们对于场景消费的接受度不亚于年轻人。据此,各商户跳出“单打独斗”,组团延伸消费场景,推出“KTV+下午茶”“电影+下午茶”等组合方式,提升商户整体业绩。以今年重阳节为契机,中海环宇城MAX计划推出联名套餐,抱团合作。
而在今年的老博会上,单诗琪也发现了不少新业态,譬如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等。本月,回忆录体验成为“老友俱乐部”的新活动。
辐射社区放大公共属性
传统概念中,商场是商品买卖的场域,当嵌入银发友好的元素后,商场的公共属性被进一步放大。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曾观察过,日本永旺集团将其位于东京的一处商业空间改造为适老化消费场所。该门店不仅将开门营业时间调整至上午7时,更在店内铺设了180米长的加宽版健身步道。老人们可在此进行不受天气限制的“集体晨练”,还能有效转化为积分,进而促进消费。
“基础服务的细节方面,日本商场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柔化灯光、播放舒缓音乐等。”在单诗琪看来,上海商场不仅要借鉴他山之石,也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寻求突破。
向社区辐射就不失为一种路径。根据单诗琪的观察,上海老人对文化服务十分渴求,也造成了老年大学“一课难求”。
南京东路第一百货,年逾古稀的谢美华每天从宝山区搭乘公交前来会友,往返2小时,风雨无阻。她年轻时就是沪剧票友,但社区空间资源毕竟有限,而“银铃聚乐部”组织的达人秀给了她重新上台表演的机会。“终于能为自己活一把了。”扮上妆的谢美华,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不禁感慨。
公共服务及资源的引入,反哺着商场的银发友好细节持续做实。环宇城一楼的服务台,戴着“长者友好”徽章的工作人员化身数字引导员;通过与普陀区社会组织乐扬公益的跨界牵手,商场还推出面向老人的乐龄权益包,一些连锁餐饮品牌都加入进来。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