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回复: 0

苏州河畔的风拂过华政湾——旧书市集上来了那么多年轻人

[复制链接]

9512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3348
发表于 昨天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徐翌晟 日期:2025-10-17

2025上海书展“旧书新知·淘书乐”市集今天落幕。读者沐浴书香之中,享用精神大餐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昨天,秋雨微凉,却未曾让2025上海书展“旧书新知·淘书乐”苏河华政湾旧书市集“凉”下来。持续了7天的旧书市集还有一天就要结束,但书香、咖啡,依然在此。记者发现,旧书市集不再是独属中老年读者淘宝的“秘境”,苏州河畔的风拂过书页,也吹动了越来越多年轻读者的心。

不止于书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旧书市集不仅是一个买书的地方,更是一场融合了阅读、休闲与社交的复合体验。华东政法大学的钱同学特意从松江校区赶来,她认为旧书“有历史积淀,与书店里的新书感觉完全不同”。与她同校的张同学则被市集的氛围打动——除了淘到一摞心仪的小说,她还喜欢这里的文创产品、手冲咖啡、苏州河畔的风,以及市集上热情提供帮助的工作人员,“只有真正爱旧书的人,才会这样热爱这份工作吧”。

严同学对市集推出的“图书盲盒”活动情有独钟。她兴奋地展示手中尚未拆封的《读书人的图书盲盒》,表示即便抽到不熟悉的书也会认真读完,“这是一种遇见未知的惊喜”。她还提到集章活动的趣味性,说:“每个章都像拼图的一部分,凑齐之后是一幅画,过程很有成就感”。互动设计,让传统的淘书行为多了一种游戏般的参与感。而方同学与旧书市集的相遇则有些戏剧性。他在喂完校园流浪猫后路过市集,一眼瞥见《假如听到喵喵叫》这本书,瞬间产生“这也太巧了”的惊喜,当即买下。

阅读之外

位于华政校园24号楼的“凝固的史书:建筑、方志与经济文献中的近代中国”期刊文献展,为市集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底蕴。这里展出的古旧建筑图录、地方志与早期经济期刊,吸引了不少专程前来的读者。40岁的郭先生通过小红书了解到市集,他惊叹于旧书保存之完好与类目之丰富,并特意推荐了首版《中国历代藏书楼记》,“这样的专业藏书在一般书店很难见到”。

淘书爱好者张先生专程为观展而来,他认为这样的展览“让旧书不再是静态的收藏,而是可以对话的历史载体”。不少读者在观展后,继续踱步至26-27号楼参观“奥运从这里出发”展览,从文献到体育史,溯源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发源地的历史文化脉络。

有年轻读者手捧《我们不能没有博物馆》悄然离场,仿佛是对这一天最好的总结。

喜欢上海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旧书也是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山同学淘到一本旧版《牛虻》,感慨万千:“中学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就知道这本书,还曾买下《牛虻》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同学。如今再见,像是重逢一位老友。”他还提到参加学者周立民的讲座,让一个从外省市到上海来求学的他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上海,“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立体,上海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扁平的名字,而是有故事的生命体”。

小呼则是第一次参与此类市集,她在这里读到许多久闻其名却未曾谋面的书,如王安忆的作品、邹韬奋的传记。她说:“通过这些文字,我感受到上海文化中的开放与包容,也理解了这座城市为何能成为无数梦想的起点。”

共享空间

夜幕降临,市集灯光温暖,仍有家长带着孩子低头觅书。这一刻,旧书市集已超越单纯的交易场所,成为连接大学与城市、读者与读者的文化桥梁。在这里,年轻人追求的或许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片可以慢下来、深度阅读与交流的精神栖息地。

本报记者 徐翌晟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10-19 05:10 , Processed in 0.0189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