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日期:2025-10-07
■本报记者 储舒婷
上海有了首个面向养老行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养老本科专业。上海开放大学新开设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开学典礼日前举行,90后新生陈晨发言时感叹:“初入行时,我面对认知症老人手足无措;如今,我带着多年一线实践经验重返校园,而且终于圆了本科梦!”
这个专业主要面向在岗养老服务人员开设,首批324名新生将深耕银发事业。其中超过60%的学生目前全职从事养老服务相关工作,40%的学生具备5年以上养老服务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持有养老护理员类证书。记者现场采访多位学员发现,他们的选择更是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和人才升级的缩影。
从“照护型”到“发展型”,养老从业者理念在转变
他们为什么要利用业余时间来读养老本科专业?
来自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萌志敬老院的陈晨道出了新一代养老从业者的理念转变——养老工作已从“照护型”转变为“发展型”。
陈晨告诉记者,2019年25岁的她刚入职时,面对失能、帕金森病、认知症老人的照护场景,常陷入“有爱心却没方法”的困境。比如,老人突发情绪波动不知如何安抚,复杂病症照护只能凭经验摸索。
转机,始于在上海开放大学的专科学习。系统修完老年心理学、康复护理等课程后,陈晨结合一线实践总结出“养老服务问候五步法”:微笑问候开启互动、整理环境、专项检查身体与皮肤、协助体位调整、倾听需求,这套流程后来被敬老院推广为标准化服务规范。“当老人说‘小陈的照护我们放心’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专业知识转化为高质量服务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更让她自豪的是,她成功推动了面向老年人的“科创小课堂”落地。“小课堂”将3D打印技术引入养老场景,设计简易课程教老人用软件绘图、打印小摆件,甚至尝试定制辅助器具。“看到老人手握自制的‘定制版握力器’说‘老了还能玩转高科技’,我更加确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只是‘照顾老人吃喝’,更是帮老人在变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像陈晨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上海开放大学数据显示,首届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新生中,平均年龄36周岁,19.5%已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3人拥有硕士学位。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开放大学家政专业毕业生朱春南,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5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上海开放大学家政专业毕业生张小勤也在其中。
这组数据印证了养老行业的人才升级需求。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行业不仅需要有爱心的护理员,更需要懂实操、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上海开放大学从2017年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专班,到如今新增养老管理本科专业的原因。8年来,上海开放大学已累计培养3366名养老专科生,1613人毕业,其中97人获养老护理员三级(高级)证书,27人获二级(技师)证书。
期待更多“懂老人、有专业、敢创新”的人才加入
“专科重技能,本科强理论。我们要培养‘能解决一线问题,更能规划服务体系’的养老人才。”上海开放大学民生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负责人刘书函告诉记者,本科课程涵盖老年学、老年社会工作、机构运营管理、智慧养老应用等,“比如老年社会工作课,会教学生用专业方法为老人做养老生活规划的个案干预;智慧养老课程则结合AI技术,对接行业未来方向”。
考虑到学员均为在岗人员,专业采用“弹性灵活”的教学模式,最低学习年限2.5年,最长可延至5年,上课时间以晚上和周末为主,同时还搭建了完善的线上学习平台。据了解,综合实训中还会安排养老护理员二级技能实操,学生可在敬老院同步开展照护实践;若取得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或在国家级护理大赛获奖,还能转换为课程学分,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毕业标准则和全日制本科一样严格。刘书函表示:“毕业生需通过国家级英语考试、修满规定学分,还要完成论文答辩。我们不降低标准,因为养老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活质量。”
她说:“期待更多像陈晨这样‘懂老人、有专业、敢创新’的人才加入,养老行业才能真正从‘吃饱穿暖’的传统模式,升级为‘有尊严、有质量’的全周期服务。这既是行业的需要,更是千万长者的期待。”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