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雅文 日期:2025-08-08
文/朱雅文
车开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不久,有一条“鞋都路”。在晋江,鞋很出名,文学城里的“霸总”也很出名。
机场往南10公里,聚集着众多糖果和零食工厂,它们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工厂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甜味,地板也有些发黏。
在那时,经销商们怀里揣着现金来进货,车压根开不到工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那是“人找货”的时代,消费者对优质零食的需求如饥似渴。企业只要做好产品,“躺赢”不是梦。
最早的一批传统零食企业,正是这样发家的。雅客V9维生素夹心糖、金冠黑糖话梅糖、蜡笔小新果肉果冻、友臣肉松饼,这些家喻户晓的国民零食品牌,一度成为当时现象级的产品。
眼前的工厂,还是那个工厂。可排长龙的车子,如今都去哪里了呢?
当年,闽商们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以层层分销的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张庞大而严密的销售网络。在那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他们对渠道和定价的话语权,是真实存在的。
风云变幻不过二十五年。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加速推进,传统销售渠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消费者需求也产生了深刻变化。闽商们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他们深深的无力感,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承载着无数人童年回忆、曾红极一时的国民零食,还要发展吗?还能突围吗?
答案是肯定的。一场关于国民零食的集体复兴,正在拼多多新电商发生。
船大难掉头
福建人取名字,很喜欢用“灿”字,代表光彩、耀眼。吴灿星的名字,或许就是这样来的。他是金冠(中国)食品有限公司(简称“金冠”)电商部门的负责人,在企业内,他更为人熟知的是第二个身份——企二代。
和大多数闽商后代的成长路径相似,2018年,吴灿星在国外学成毕业回国。当时,金冠内部已成立电商部门,但一年的营收占比不到零点几。吴灿星被父亲“丢”在那里,“做得起来就做,做不起来对公司也没有影响”。
作为国内知名产业带,福建零食产业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厦门、福州、漳州、泉州四大千亿级食品工业集群。以泉州(晋江)为例,食品企业数量多达七百多家。有数据显示,晋江休闲零食占据了全国20%的市场份额,年产值达800亿元。
20世纪90年代,晋江的休闲食品产业带就已经初具规模。从90年代到新世纪初,企业只要能生产出品质过关的商品,不愁卖不出去。后十年,各大企业都在争相推出有代表性的产品以打造品牌知名度。
作为一家成立于1982年、拥有43年历史的传统糖果企业,金冠以“黑糖话梅糖”被消费者熟知。这款于2010年研发、定价为16.8元/斤的糖果,是当时金冠最贵的产品,当年年底销售量突然爆发。企业顺势接力,第二年签约了费翔代言,再加上各大电视广告和经销商渠道的加持,产品迅速占领线下市场,供不应求成为常态。
可是,它终将面临失效的一天。长久以来,金冠的消费场景为婚庆,比较固定,销售渠道也以线下为主。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一度以“酸甜可口”为人熟知的黑糖话梅糖,近些年也逐渐失去市场。
老一辈的闽商们怀念那个经销商拿着钱在工厂门口等货的“黄金时代”。卖货如此轻松便捷,路径依赖早已形成,难以摆脱。
金冠所面临的问题,是整个晋江传统休闲食品产业带都面临的困境。在传统经销商时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隔着太多的中间环节,企业无法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评价,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更新,距离消费者越来越远,品牌无法向上发展。
早在2015年,金冠就接触到了电商渠道,但并没有将之作为营销的主要渠道。“95后”的吴灿星一度想要加大线上投入的力度,说服父辈成为一大阻碍。
四年前,平台方建议金冠尝试无糖类的产品,吴灿星认为是个好想法,毕竟控糖是一个趋势。可父辈们不能接受,“成本高,没法做”。
彼时,电商之风早已吹到了国内其他沿海地区。创立于2003年的浙江企业百草味,在2010年“断腕式”关闭线下百余家门店,全面转型线上,201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15年线上营收超15亿元。
好在吴灿星的“斗争”取得了进展,父辈的想法松动了,“线上种草,线下割草”的营销思维触动了老一代的闽商。他们也意识到,金冠也可以不只做喜糖。
第一款无糖类产品无糖薄荷糖,历经2年,终于落地。
更多的改变也开始发生。
两个月,定生死
在吴灿星的带领下,金冠产品的线上销售占比也从最初“忽略不计”的零点几,上涨到如今占比10%左右,翻了10倍。企业在电商渠道的投入也逐步增大。
与金冠相隔不远的地方,坐落着知名休闲零食品牌“蜡笔小新”。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企业,曾是中国最大的果冻厂商之一。八年前,蜡笔小新涉足电商,起初主要依靠代运营团队管理,结果却是“卖得越多,亏得越惨”,即便更换代运营团队,情况也未好转。
2020年,蜡笔小新企业负责人意识到自建电商团队的重要性。蜡笔小新产品中心总经理吴琼瑶至今还记得当时老总的决心:“电商是年轻人的阵地,如果不做,丢失的不只是销售额,还有未来品牌在年轻人心中的阵地。”
那段时间,晋江休闲零食企业们纷纷积极拥抱电商,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便搭建了内部团队,如何运营、消费者喜好什么、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电商价值,一切都不清晰。
最初,企业们上线了传统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后却发现,流量并未向这些国货零食品牌倾斜。2023年前后,传统电商平台增长越发乏力。
电商平台流行一句话:一款产品上线,“两个月,定生死”。企业们急需一位“引路人”,帮助他们提高产品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迅速打开市场局面。
于是,新电商平台拼多多成为闽商们的不二之选。
“只需一周,就能了解消费者对新品的真实反馈,传统经销商渠道需要至少半年。”雅客集团电商总监梁东坡发现,拼多多已成为企业打新品的最佳选择。平台的补贴机制优势,让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消费者可以实惠价格尝新,企业也能低成本判断新品转化率。
目前,在拼多多,雅客的第一大单品是CoCo棒棒糖,销售额超1000多万。第二大单品是雅客V9软糖,同样也是千万级的销售单品。在所有的电商渠道中,拼多多是增速最快的。
“V9软糖是在拼多多支持下的创新产品。店小二告诉我们,硬糖吃起来时间久,因此消费周期也会长。但软糖吃得快,又能满足消费者快速补充维生素的需求。”梁东坡介绍道。
这是此前梁东坡从未想到的速度和模式。2003年,雅客推出V9维生素夹心糖,引爆国内糖果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梁东坡入职雅客,从包装设计到产品经理,2017年开始负责电商业务。
对梁东坡个人来说,这也是一次转型。如今的他很明白,电商生意就是流量生意。“平台是流量汇聚地,什么品好卖就说明它符合当下消费趋势。平台是第一手知道消费者的信息,对指导企业随机应变十分重要。”
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和“千亿扶持计划”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国民零食企业青睐于在拼多多上打新品。
“最近我们在拼多多上推出肉松麻花,‘百亿补贴’后价格从32.4元降到17.82元,仅三天,日销就达到100单,成功打新,而普通电商需要一周。”友臣集团电商中心副总监马旭星对此颇有感触。
不仅如此,以肉松饼起家、拥有5000多万忠实消费者的友臣,也通过拼多多,和消费者走得更近了。
很长一段时间内,肉松饼只有原味。电商部门在评论区看到,消费者希望有新的口味,于是,葱香味和香辣味也被研发后上架。在平台的帮助下,友臣更能捕捉消费者的最新诉求,最近,披萨面包也上新了,新品研发速度一步步加快。
吴琼瑶最欣赏的,是拼多多和企业的契合度。2022年,蜡笔小新入驻拼多多,当时一年的销售量约几十万,三年后的今天销售额有望突破两千万元。
“在拼多多的帮助下,企业可以把更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提高服务质量上,拼多多能将对的产品配送到对的人手中。”吴琼瑶将之称为有效率的合作分工,她很有信心,明年在拼多多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去年,拼多多推出了“百亿补贴”减免政策,以及技术服务费、推广软件服务费等减免政策,为企业节省下不少成本,企业能更多地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宣传中。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惠商计划,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在新电商对话“00后”
如今,对晋江一带的国货休闲食品企业来说,包括大型商超和零食量贩店在内的线下渠道,依然是销售量的主力军,线上销量占比基本维持在10%。
不过,晋江老字号休闲食品企业在拼多多平台上,不断探索转型之路。从传统走量到新质供给,变化正在发生。
像零食这样的快消品行业,渠道和消费人群的分级分层现象十分明显。过去,一款产品能适配全渠道,如今,企业需对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产品、渠道、营销都得精心规划。
企业们也逐渐摸索出玩法,通过打造不同的货盘、区分直营和分销,对产品规格和包装进行调整,形成差异化供给。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平台的助力。
金冠就是个典型例子。考虑到现在年轻人结婚喜欢自己组装喜糖,去年,金冠将单颗黑糖话梅糖的重量从6.5克改成4克,克数减少,一袋中的颗粒数增多,性价比提升,在拼多多平台更畅销。
在与“00后”“10后”交朋友这件事上,国货零食品牌们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去年,金冠签约白鹿做代言人,白鹿的粉丝人群和企业在拼多多上的消费人群画像高度吻合。“GMV到了周末爆发性增长,节假日更加明显。”
同时,金冠也将更多精力投身于研发大健康产品,提前瞄准未来赛道,如富含75%纯椰浆的椰子糖,刚上市就卖了十几万箱;今年上市的黑糖话梅软糖,富含高膳食纤维;3月推出MBTI情绪波动糖,根据不同性格特质加入稳定情绪成分。产品更年轻、健康,符合消费者功能需求。婚庆糖果也呈现新趋势,除糖果外,年轻人也会希望搭配水饮饼干,企业也顺势投入烘焙饼干业务。
“行业糖果均价约7元/斤,我们在拼多多上的价格约为14元/斤。我想纠正一个错误的偏见,拼多多并不是便宜取胜,而是品质取胜。”金冠产品部经理官秋兰表示。在拼多多,传统企业依然能享受“定价自由”。
最初,为单一电商渠道研发定制产品,吴琼瑶内心还是没底的,“压力很大,需匹配整条生产线”。去年,吴琼瑶前往上海拼多多总部,探讨未来品牌规划方向并获得建议。
回来后,吴琼瑶的想法改变了。定制产品只要有独特的优势,就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有极致的创新,品牌可以成为产品品质的标签,但不会成为溢价的理由”。
在果冻行业,近20年传统果肉多为菠萝和黄桃,蜡笔小新通过线下消费者调研,发现草莓接受度和喜好度最高。然而,耗时3个月找遍中国产业链,都找不到适配果冻标准的草莓果肉。于是,蜡笔小新与上游果肉原料商合作,打造了一整条草莓果肉生产线,符合产品标准的草莓果肉占上游供应端市场不到1%。
“100颗果肉里只有一颗被选中”,吴琼瑶言语中充满自豪,一整颗草莓果肉果冻推出后,在平台上架第一天卖空,第三天日销量破万,反应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今年,沃尔玛等线下渠道采购销售主动找到企业要货。
吴琼瑶感叹,“人找货”的时代,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