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回复: 0

插队十年——里陂上村杂忆(三十八)

[复制链接]

9171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185
发表于 昨天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建丰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5年06月11日 00:00 上海

  三、鹿冈酒
  
    到了美国以后,分外想念里陂上村的糯米酒,便在回国的时候,顺便从上海买些酒药捎带到美国来。这种酒药做出来的是甜酒酿,太甜了,根本称不上是酒。过了几年,旧金山湾区中国人开办的超市渐渐多了,我们在超市里找到一种酒药,酿出来的糯米酒有点像了,但还是甜了一些,不是里陂上糯米酒的味道。

  直到2013年的夏天,我们搭乘陆禹平开的轿车再次回到鹿冈。马立平到她插队的高坑村,在原来住过的老俵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她特地托人买了鹿冈的酒药,从高坑这个边远的小山村一路带到美国。

  马立平在家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陶瓷闷烧锅,同时酿了两锅糯米酒,一锅用美国买到的酒药,另一锅用鹿冈买来的酒药。用鹿冈酒药酿酒,出酒量比较多。我们把用鹿冈酒药酿出来的生酒煮熟定型,成为熟酒,名字呢?姑且称作“鹿冈酒”好了。味道呢?当然是鹿冈和里陂上的糯米酒的味道,久违了。

  凡家中有客人来小聚,郑重捧出鹿冈酒来,请客人品尝。他们从未饮过这种酒,无不惊呼同样的一个字“好!”

  做豆腐
  
    豆腐是中国人的美味食品,全国各地豆腐制品的种类之多,堪比西方人琳琅满目的奶酪制品。

  上海本地生产很多豆制品。菜场里有卖老豆腐、嫩豆腐、油豆腐、臭豆腐、厚百叶、薄百叶和素鸡,这些是用黄豆做的。粉丝是用绿豆做的。素面筋、油面筋和烤麸虽然归在菜场豆制品的行列里,它们其实是用面粉做的。

  过去在上海买早点的时候,早点铺子里的豆制品通常有淡豆浆、甜豆浆和咸豆浆,现在多数店铺又增加了豆腐花。
  此外,在上海还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包括各种豆腐制品。

  但是里陂上村民做的豆腐制品只有三种:豆腐、泡豆腐、霉豆腐。泡豆腐和霉豆腐都是用豆腐做的,是豆腐的衍生产品。我们知青要吃豆腐么?当然要自己动手来做,每年在农闲的时候做上那么一二次。

  一、做豆腐
  
    做豆腐最费时间的是磨黄豆。先量一斗(约五到六斤)黄豆,浸泡一夜。

  磨黄豆时,左手用小勺每次舀六到七粒黄豆,连水一起倒入石磨上面加料的眼中。右手均匀转动石磨,每两圈加一次黄豆。这个过程大约要三小时,做成一大木桶带渣的生豆浆。
  接下来是过滤豆浆。大铁锅的上方吊好十字形的木制“摇架”,把一大块江西特产夏布做成的方形“摇巾”的四个角,分别扎在摇架的四个头上,然后用大木勺把大木桶里的生豆浆舀到摇巾里。一边舀,一边依次上下摇动摇架的四个头,雪白的豆浆便透过摇巾的不同部位流进锅里。留在摇巾里的豆渣是喂猪的上等饲料。

  摇巾里的豆渣有数十斤重。有一次,摇巾没有扎牢在摇架上。摇巾里的豆渣越来越重,摇巾的一个角突然从摇架上崩落,豆渣瞬间掉进锅中。

  我本能地想逃开,尽力一蹦,滚热的豆浆还是溅了我一身。豆浆过滤失败了,我只能在打扫擦拭干净以后,从头再来。
  滤掉了渣的豆浆在锅里烧开后,舀进洗净的大木桶里。我们另外舀一些滚烫的豆浆出来喝,马上发现比上海的豆浆味道更香醇。上海的豆浆喝到最后,碗底不时会有一层细细的豆粉似的渣,可能是过滤的不够细吧,口感没有那么好。

  现在我们在美国,经常用豆浆机在家里做豆浆和豆腐花,口感总是不如在里陂上村做的那么好。我琢磨了一段时间,觉得是豆浆机提供的不锈钢滤网太粗,豆渣混进了豆浆里。于是我找来细一些的滤网。可是光靠豆浆机用的那么一点点的带渣豆浆的自重来过滤,压强太小,豆浆下不去。如果有母亲使用的绞馅袋,说不定能起作用,可是手头没有。我突然想到在里陂上做豆腐时过滤用的摇巾,何不拿块一般的棉布来试一试?马立平用这个办法一试,果然成功,从此我们可以享受极品的咸豆浆和豆腐花了。
  当年在里陂上,有个别的村民学着我们,在做豆腐的时候试着喝一点豆浆,然后告诉我们,豆浆不好喝,比豆腐差远了。

    我们给豆浆“点卤”用的是石膏。把石膏水缓慢倒入大木桶,一边倒一边用锅铲搅拌豆浆,看着豆浆一点点凝结起来了,我们也赶紧轻轻地舀一些出来,做成鲜美的豆腐花。

  最后,在木制的豆腐箱架里铺上已经洗干净的摇巾,把豆腐花舀进箱架,然后拉起摇巾的四角覆盖好,加上豆腐箱架的盖板,再用四五十斤重的石磨上扇压住。

  豆腐箱架是个二尺见方,高约四寸的木盒子。在木盒里面的底部的横竖两个方向上,各自均匀地刻着七条凹槽,把底部分成了六十四个方格。每条凹槽的两端和木盒外面相通,有穿过盒壁的流水通道,豆腐花里的水分在重物的压榨下,会沿着凹槽流出去。豆腐箱架的盖板比木盒的内尺寸略小一些,可以在木盒里上下自由移动。随着箱架里的豆腐越压越紧,盖板往下慢慢移动,最后做成的豆腐约有一寸半厚。

  一个小时以后,豆腐做好了。移走石磨,拿出盖板,打开摇巾,露出了雪白的豆腐。再把盖板盖在豆腐上,用力把豆腐箱架和盖板一起翻转过来,然后小心地提起箱架,取走摇巾,原来的凹槽就凸显在豆腐上,成了凸棱。用刀沿着凸棱把豆腐割成六十四块,这一板热乎乎的豆腐就可以享用了。

  我们给豆浆“点卤”用的是石膏。把石膏水缓慢倒入大木桶,一边倒一边用锅铲搅拌豆浆,看着豆浆一点点凝结起来了,我们也赶紧轻轻地舀一些出来,做成鲜美的豆腐花。

  最后,在木制的豆腐箱架里铺上已经洗干净的摇巾,把豆腐花舀进箱架,然后拉起摇巾的四角覆盖好,加上豆腐箱架的盖板,再用四五十斤重的石磨上扇压住。

  豆腐箱架是个二尺见方,高约四寸的木盒子。在木盒里面的底部的横竖两个方向上,各自均匀地刻着七条凹槽,把底部分成了六十四个方格。每条凹槽的两端和木盒外面相通,有穿过盒壁的流水通道,豆腐花里的水分在重物的压榨下,会沿着凹槽流出去。豆腐箱架的盖板比木盒的内尺寸略小一些,可以在木盒里上下自由移动。随着箱架里的豆腐越压越紧,盖板往下慢慢移动,最后做成的豆腐约有一寸半厚。

  一个小时以后,豆腐做好了。移走石磨,拿出盖板,打开摇巾,露出了雪白的豆腐。再把盖板盖在豆腐上,用力把豆腐箱架和盖板一起翻转过来,然后小心地提起箱架,取走摇巾,原来的凹槽就凸显在豆腐上,成了凸棱。用刀沿着凸棱把豆腐割成六十四块,这一板热乎乎的豆腐就可以享用了。
  比起上海用机器做的豆腐,我用传统手工做出来的这些豆腐,质地更细滑、更有弹性、黄豆的香味更浓,因而更加美味。

  我每次回到永丰和鹿冈,只要是在饭店用餐,不管大店小馆,无论简陋与否,点菜时我一定会要一道豆腐。几十年过去了,那豆腐一点没变,还是当年的味道,鲜、香、细、滑,在别处绝对品尝不到。

  在里陂上村,我做一次豆腐就有六十四块,不可能一下吃完,过几天就会发酸、发馊、腐坏,必须要做成泡豆腐和霉豆腐。泡豆腐大约一个星期才会坏,霉豆腐可以半年不坏。

  二、泡豆腐

  泡豆腐其实是上海的油豆腐。

  把做好的一块豆腐再切成三十二个小方块,放进烧滚的油里氽,豆腐块迅速膨胀,上浮到油面上。再翻动几下,等到豆腐块的表面色泽金黄,就捞出来。满满一竹篮胖鼓鼓的泡豆腐,在上海哪有这种光景?上海的豆制品是凭票供应,每人每十天可以购买六分钱的豆制品。嫩豆腐八分钱一块,你买六分钱,营业员就切四分之三块豆腐给你。

  我们满心喜悦地抢着吃刚出锅的泡豆腐,烫得我们咧着嘴,一边拼命往下咽,一边咝咝地直吸气。

  可是我们第一次做的泡豆腐很奇怪,它一边自然冷却,一边自然缩小,等到完全冷了,泡豆腐又回复到没有油氽以前的大小,赶紧再尝一个,可惜已经没有刚泡出来那么香软可口了。

  村民周恩绍过来看见了,告诉我们,这是石膏卤水放得太多的缘故。

卤水放得太少,就怕豆浆凝结不成豆腐。现在放多了,做泡豆腐又不成功。不过,再成功的泡豆腐放久了也会坏,我们这几天就赶紧吃这些不成功的泡豆腐吧,总比以前用盐水拌饭要好多了。

  三、霉豆腐

  霉豆腐非常像上海的白乳腐。

  把一块豆腐也切成三十二个小方块,一排一排地码在竹篮里或者饭桌平时放菜的抽屉里,千万别让狗吃到。几天以后,豆腐长出了白毛和红色绿色灰色的霉斑,这时可以加工成霉豆腐了。

  先把晒干的红辣椒炒脆了,碾成末,放在一只大碗里,加入较细的盐,拌匀。(从鹿冈商店买来的盐,据说是从福建省来的海盐,大的如蚕豆,小的如黄豆,最小的也有绿豆那么大。俗语说:“米不尽谷,盐不尽沙”,如果把盐放在碗里用水化开,碗底会有一层黑褐色的沙土。)

  轻轻地拿一块发霉的豆腐在大碗里边蘸边翻,让豆腐的六面均匀地沾上盐和辣椒末以后,小心地放进一个小陶盎里面。豆腐块在陶盎里一层一层排放整齐,最后封住陶盎的口。

  半个月后,陶盎启封,香辣鲜美的霉豆腐做好了。
  我有一次去鹿冈知青综合场的农业组去看望知青朋友陆禹平,手里一晃一晃地拎着的礼物,就是一小盎的霉豆腐。

  我刚进屋,陆禹平就说:“你手里这圆圆的东西是什么?难道是电影《地雷战》里面,民兵挂在树上和门后用来炸日本鬼子的‘晃荡雷’?”

  于是我和陆禹平之间,在一段时间里,见面的时候说到“晃荡雷”,那就是“霉豆腐”的代名词。
  2010年我回永丰鹿冈和里陂上,在带回上海的礼物中,就有两盒共十瓶当地的特产——霉豆腐。这些霉豆腐统统冠以永丰县的历史名人欧阳修(永叔)的字号:《永叔公》牌的腐乳(霉豆腐)。

  永丰县沙溪乡欧阳家族故居的西阳宫里,高大的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修感念他母亲恩德的著名祭文《泷冈阡表》。欧阳文忠公生于四川绵阳,殁于安徽阜阳,葬于郑州。他生前回老家时,吃过永丰的霉豆腐吗?不知道如今尙在永丰生活的欧阳家的族人,对《永叔公》牌的霉豆腐有何感想。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7-16 11:01 , Processed in 0.0232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