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回复: 0

夏建丰|插队十年——里陂上村杂忆(二十九)

[复制链接]

912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031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建丰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5年05月05日 00:00 上海


    碾米

  我们刚到里陂上村,就发现村里有一台南昌柴油机厂制造的十匹马力单缸1105型柴油机。村民说,这是村里在1966年,花了一千多元人民币买来的,另外村里还配备了水泵,主要是在春夏之交用于抽水抗旱。

  柴油机平时可以用来碾米,因此村里还新买了碾米机。

  但是,除了抽水抗旱的时期以外,平时的柴油供应很紧张,经常买不到柴油,无法开动村里的柴油机。里陂上村民如果要用机器碾米,只能等到先锋大队的碾米房工作的日子,挑着稻谷去排队等候。碾一百斤稻谷要交付六角钱。

    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村民还是沿用老祖宗传下来的,上千年的传统方法来碾米。
  他们用自己家厅堂里的土砻或者木砻,用人力脱去稻谷外面的一层壳,这层脱下来的稻壳黄灿灿的,薄而完整,就是我小时候听大人提起过的“砻糠”。“砻糠”可以用来垫在鸡窝里,也可以在夏天用来熏蚊子。用砻来脱去稻壳是重体力活,我累得满头大汗,一小时才脱壳一百斤稻谷,得到七十多斤“糙米”,也就是现在最时兴、营养最好的养生保健米。

  可惜糙米吃起来有点拉喉咙,口感比较差,里陂上的村民只有在家里有人“老去了”(去世了)的时候,才会煮糙米饭吃。他们吃糙米饭,有点和披麻戴孝相类似,表示出慎终追远的意思,用来缅怀先人的艰辛。我或许是受了村民的影响,如今坚决不吃时兴的用糙米和五谷杂粮做的饭。要是看见别人吃了,我还常常忍不住,会说些怪话。
  要用传统的办法吃白米饭,得把糙米挑到村里的碾房里去碾白。碾房的地上有一个直径三米多的圆形石槽,叫作碾槽。碾槽上面是用木头做的碾架,碾架的下部装着三个直径在一尺三寸左右的石头碾轮。每两个碾轮之间的距离相等(圆心角120度)。

  我把糙米均匀地倒进碾槽,牵过牛来,给牛套上了碾架上备好的牛扼以后,人就坐在碾架上,一拍牛屁股,或者是小竹鞭一抽,牛就晃晃悠悠地走起来,在碾房里转着圈,带动碾架下面的碾轮,开始碾米。

  记得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天色阴暗,北风吹进了碾房。我缩着脖子坐在碾架上,听着碾轮在碾槽里咕噜咕噜地转动,单调而枯燥。我抬起眼皮,朝碾房外望去。移动着的田里尚有不曾融化的白雪,路上是一个戴着已经洗成淡红色的虎头帽的孩子,两只小手团在衣袖里。我猜想他可能会像许多孩子一样,冬天里的鼻子下面挂着鼻涕。近处一棵落尽了叶子的树干上,还有点点的残雪。树顶上的一只老鸹(乌鸦)噗噗地飞起来,呱呱地叫了两声,不见了。

  碾房里的老牛还在不紧不慢地走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我的心情也恍恍惚惚地伤感起来,和碾房内外的景色溶在了一起。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糙米碾白了许多,碾槽里则多出了些黄色粉状的细糠。我把白米和细糠倒进风车,摇动手把,用风车一吹,白米和细糠分开了。一百斤稻谷可以得到六十六斤左右的白米。人吃白米,猪和鸡鸭吃细糠。

  过了两年,柴油的供应逐渐宽松了,里陂上村的柴油机主要是用来为村民碾米。有一段时间,我和村民张梅发一起负责碾米,后来发现一个人就够了,我俩便轮流工作,独自一人掌控柴油机和碾米机。

  柴油机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循环的冷却水,村里为此做了一个可以放四担水的大木桶。木桶的底部有一根橡皮管通到柴油机的进水口,机器里的小水泵把冷水抽进去,再从柴油机的出水口流出来,就是滚烫的热水。热水从另一根橡皮管流回到大木桶。若是木桶里的水太烫了,就要把热水管拿开,让热水流到地上,木桶里的水就越来越少了。这时候碾米机还在不停地工作,我得抓紧时间挑几担冷水,倒进大木桶里,再把热水管放回去,使冷却水保持循环。
  碾米机的上部,是一个可以放六十斤左右稻谷的上大下小的铁皮斗。碾米机的中部有一个滚筒,是碾米机的核心部件。在铁皮斗和滚筒之间,是一块钢片,用来调节流进滚筒的稻谷流量,村民称作“刀片”。我要用“刀片”仔细地调节稻谷流量的大小,在尽量提高出米率的同时,又不能在碾出的白米中混有金黄色的稻谷。调节好了之后,用蝴蝶螺栓把刀片固定住。

    滚筒下方的一边是出米口,要用箩筐接住哗哗地流出来的白米;另一边是出糠口,出来的全部是细糠,也用箩筐接住。村民挑来稻谷,我会用大钩秤称过,留下记录。稻谷碾好以后,细心的村民会要求我,复称一下白米和细糠的重量,看看是否和他挑来的稻谷重量相符。

  奇怪的是,每一百斤稻谷碾成了白米和细糠,就只有九十九斤了。村民问我为什么,我实在不知道。碾一百斤稻谷的过程只有几分钟,弥散在空气中的粉尘估计会有一二两,不可能有一斤重。碾米机中间的滚筒里的米谷确实出不干净,会留下一点米谷在机器里,但是最多也只有一二两的重量。同样的一担箩,同样的一杆秤,怎么会少了一斤呢?我一直想不明白。(后来有博士说,有可能是碾米的时候,稻谷在机器里摩擦生热,稻谷里的一些水分在碾米的过程中蒸发了。)

    这种老式的柴油机的消音设施极差,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吵得我耳朵发胀。村民来碾米的时候,只有附在我耳朵边大声说话,我才能听得见。

  我至今不知道当年那嘈杂的机器声究竟对我的听力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1975年,我参加了鹿冈公社开办的农机学习班。学习班的老师告诉我一个消息,上海市政府最近调拨给江西省一批手扶拖拉机,永丰县分到了十几台。

  农机学习班结束以后,我立刻到鹿冈公社的知青办主任那里,请他想办法为我们里陂上村申请一台手扶拖拉机,他答应为我去打听。过了几天到公社,知青办主任告诉我,这批手扶拖拉机是“扶贫物资”,专门援助那些贫困村的,我们里陂上不是贫困村,根本没有资格申请。

  但是里陂上村的土地非常集中,人少地多,非常符合“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如果有了手扶拖拉机,每年的农忙时节,就不用劳烦公社调动大批人马来里陂上支援“抢收抢种”了。我找到公社的书记,向他说明了情况。

  我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给里陂上村争取到了一台上海生产的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外加一个二轮的拖斗,价值合计三千多元人民币。我把手扶拖拉机从永丰县的农业机械局开回了里陂上村,“突突突”的机器声吸引了很多村民来看热闹。我兴奋地对大伙说:“不用村里出一分钱的。”

  话音刚落,我就觉得这话有些不对。村里每年上交的农业税约有一千元,国家把农业税的收入用来建设军队、用来发展工业、也用来回馈农业。眼前的这台手扶拖拉机,其实含有一点点我们缴付的农业税在内。

  有个老者走近来,用手一摸那滚烫的水箱,立刻把手缩回去。他有点怀疑机器的效果,说道:“机器,机气,用得好才是机,用坏了就是气,还不晓得要花几多钱去修理呢。”

  有了手扶拖拉机以后,村里就把原来的柴油机以六百元的价格,卖给了另一个村庄。手扶拖拉机的用途很多,农忙的时候可以用来耖田和耙田;冬天可以直接开到水库里或者水塘边,用来抽水捉鱼;平时还能挂上拖斗,跑一点短途的运输;在日常生活中,则用它来带动碾米机,为村民碾米。

  手扶拖拉机自身带有水箱,水箱虽然不大,装满一箱水却可以连续工作两个小时不用加水,比起用柴油机碾米得不断地换水,要方便很多。它还带有一个简单的消音器,机器的噪音也比原来的柴油机小了。

  但是村里很快就觉得,一台手扶拖拉机不够用。特别是在夏天双抢大忙的两个月里,当村民需要碾米的时候,手扶拖拉机却在大田里耕作,不能回来碾米。

  1976年,还是我担任生产队长。村里由我做主,花费了两千五百元钱,又买了一台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它和去年免费得到的手扶拖拉机一模一样。村里还另外添置了一些容易损耗的零配件。这样一来,无论哪一台机器出现了故障,一般都有现成的备用零配件,立刻就能换上。

  有一次,在大田里耖田的手扶拖拉机坏了,却一时没有合适的零配件可以替换,我便从碾米的手扶拖拉机上拆下相应的部件,及时解决了问题。村里同时再另外派人赶到永丰县城去,紧急采购这个部件。

  1980年代的初期,里陂上村和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开始分田到户,手扶拖拉机和碾米机便宜地卖给了一户村民,由他承包了村里的碾米业务。

  2010年我回到里陂上村,发现村口的桥边上有一座米厂。一打听,原来是村民张贤宗和人合办的。他们不仅承接了原来先锋大队的碾米业务,还到各村去收购很多稻谷,碾成白米以后,再销售到各地去。

  现在的米厂里,碾米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多台机器。首先用两台筛选机,分别筛去稻谷里的禾秆和石块。接着是砻稻谷的机器,生产出糙米。再经过依次筛选,然后依次进入两台碾米机,白米便哗哗地流出来了。最后经过水磨机抛光,又用色选机来剔除杂色的米和烂米以后,才能打包外运。
  经过这些工序,一百斤稻谷只能产出五十多斤米,比几十年前我们碾米的时候少了十来斤(余下的猪饲料就多了)。米厂里碾出来的洁白晶莹的大米很是好看,人见人爱。遗憾的是,那少了的十来斤是米粒的外层,其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米厂里碾去米粒的外层,实在可惜了。

  如今人们为了弥补这些被人为丢失的营养物质,时兴的做法是花费较高的价钱,去购买那些吃口很差、营养物质没有被碾掉的“糙米”来食用。

  从我们当年十匹马力的柴油机到如今初具规模的米厂,看着米厂里正在运转的各种机器,回想起当年由我操作的碾米机,相形之下是那么的简陋,真可谓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7-1 20:14 , Processed in 0.0248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