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回复: 0

盛夏,我又一次走进“知青屋”

[复制链接]

8954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448
发表于 2025-5-6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费凡平 凡夫夕拾 2024年08月16日 20:21 上海


盛夏,我又一次走进“知青屋”
费凡平

车轮滚滚,一路向北。

对于一个年已古稀的我来说,能从上海自驾去边陲瑷珲,也算是我晚年生活一件“壮事”吧!

夕阳下,我驾驭着“大狗”在哈黑高速上疾驶,欲直奔黑河下榻。

快到西岗子了,我情不自禁忍不住,下了高速,拐去了又七年未见的松树沟村,走近了那间几近残破又落荒的“知青屋”。

残阳如血,小咬围虐,荒草丛生,久久伫立,往事历历。

有人说,年轻人靠向往生活。而老年人爱与回忆相伴。

我曾经下乡在黑龙江爱辉的松树沟村,它就是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我1970年插队松树沟村至1978年返城离开,前前后后也回去过不下七八次。说多,不多,说少,绝对不少。

俗话说,有温暖的地方,才是生命可以依靠的港湾。

因为松树沟老乡很善良,也十分善待我们,无形中成为我们生命中一道带有温度的围栏。致使我在冰冷孤独的知青屋里生活了8年之久。

我是在无法选择 “一片红”离开上海的,所以,我一直自认为,我是知青中的“逃兵”,时时刻刻都想逃回上海父母的身边。   

8年多松树沟的知青生活很寂寞,也很无望。

知青屋,就是我在松树沟唯一遮风避雨的新居。我们都是初中69届毕业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无望中还是将一种城市文明与文化带到了中苏边境村。

清晨,我们在知青屋前刷牙洗脸,晴天,女生在知青屋前晾晒文胸,夜晚,知青屋的窗口又会飘出忧伤的《南京之歌》的口琴声……

我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城市文明与文化也瞬间改变了松树沟原有的陋习。

的确,最初的记忆中,松树沟的老乡无论男女,动作基本上都是慢吞吞的(或许跟大骨结有关)。但我更相信,这才是他们生命的本相。

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的生活开始向文明靠拢,脚步节奏也变得加快,村里年轻人也开始走近知青屋,我们也与村民在知青屋里有了交融与沟通。

松树沟,它紧靠哈黑公路,前往黑河不足一小时就可抵达,很便捷,逃离也很方便。村口有火车,那两条铁轨构成我寂寞中的精神走向,我知道那就是我回家的路,可以通达四川北路、黄浦江外滩……

我在知青屋生活了8年多,在屋里,我曾经悲伤过;在屋里,我也青春骚动过;在屋里,我最开心是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家书;在屋里,我最大享受就是躲在被窝里用短波收音机偷听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红莓花儿开》音乐渐渐入眠;在屋里,最怕的就是一个人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熬过一个个知青去上学,被招工后,独守空屋的冷寂……

还好,松树沟还有一种善良存在,这里的老乡还是很关爱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没有任何上调希望,落单的知青的,以致我被“流放”到这里,还有一种被感念的温馨,时时在温暖着我的知青屋。

俗话说,有温暖的地方,才是生命可以依靠的港湾。

因此,50多年了,我每一次“回家”,每一次向它作别,眼眶总是湿润的。

至今,我仍把村里这间仅存即将消失的知青屋,看成一种知青文化的象征。

我对这间仅存的破屋,所具有的内涵与审美心理的认识,也远不是拍几张照片,发一下朋友圈,纪念一下可以排遣的。

我每一次回到松树沟,走进这间知青屋,我就像从浑浊的深坑中打捞历史的骸骨。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一次“回家”……

天,蒙蒙亮,列车快经过我曾经下乡的松树沟了,同行的女知青站在车窗前却一语不发,双目注视车窗外的村口,眼眶却是湿润的,同行的男知青问她为啥这样激动,想不到一向低调的她竟然大声斥喝他:“不要烦我”。

瞬间,我读懂了她对松树沟的感情,也许,她也正在这朦胧的曙色寻找昨日的知青屋……

望着她的背影,此时她就像是一幅伦勃朗的油画,背景很黑,但形象却很鲜活!

这是一个无声的“回家”画面。

没有轰动,没有热闹,也没有仪式感,甚至没有掌声,有的只是朦胧、低调、模糊、顿悟。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浩茫的、多义的、无限的。

因此,这幅富有美感的“回家”的画面,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

我已经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生活中的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松树沟插队。

所以,我每一次回松树沟,绝非只是一次回忆,也不是一次漫游,更不是仅仅满足一种仪式。

夕阳下,我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松树沟大街上,曾经的吴老师,一眼就能叫出的名字:“哈哈,费老师!又回家来了……”熟悉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亲切又动容。

它对我绝对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这种碰撞势必会形成一种动情难诉的穿越,并定格在我们彼此的记忆里!

……

夕阳西下,我又将作别“知青屋”,它像是一堆废墟,孤独与寂寞。

随着历史的变迁,松树沟这间仅存的知青屋,终将变成一堆无人关注的废墟。最后就连这堆废墟也将终结于世代的变化中。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5-16 14:39 , Processed in 0.0221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