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回复: 0

穿过我记忆的瑷珲(上)

[复制链接]

912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031
发表于 2025-4-23 16: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费凡平 凡夫夕拾 2024年12月23日 11:23 上海


穿过我记忆的瑷珲
费凡平
      瑷珲,黑龙江南岸的一个小镇,在中国雄鸡形状地形版图上处于“鸡冠”部位。

      瑷珲,离开我的出生地上海很遥远,距离约3000公里,瑷珲,不仅是地理上具有重要位置,瑷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瑷珲,曾是《中俄瑷珲条约》的签约地,瑷珲,也曾是我松树沟下乡时的公社所在地。

      我们下乡时,瑷珲,称之爱辉。1956年9月,对生僻字地名进行简化时,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瑷珲”两字改为同音“爱辉”,设爱辉公社。2015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将爱辉区下面的“爱辉镇”的名字恢复为“瑷珲镇”。对此《黑龙江日报》称:“瑷珲,这一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称谓,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凝结着乡愁、寄托着希望,在阔别60年后重载史册。”

      姑且,为了方便,我就将昔日爱辉称之今日的瑷珲吧!

      我回到城市已经很久,曾经的公社所在地一一瑷珲,一段时间它在我脑海中渐渐地在变小,变薄,变成了一个孤岛似的小站,很遥远,也很少在梦里走近,有时瑷珲会与我插队的松树沟,同时入梦,但在梦中,我却一直抓不住瑷珲。

      是否,因为我写了太多的有关松树沟的知青往事,而忽略了瑷珲的存在?抑或是我不太喜欢江南千篇一律水乡小镇也和瑷珲有关?还有更多什么吗?我一直没有去深究。

      这些年,我好像总在回忆,也许是时间的缘故,因为时间实在流逝得太快了,而我又总是对所流失的过于匆忙地放走。

      前不久,我写完《我那遥远的松树沟》后,想不到在短视频独霸的当下,这篇一万多字的纪实散文阅读量竟然也能高达1万5千,留言近百条,于是,它促使我对过去的事物又有了一番反刍,松树沟插队八年,它对我蕴涵实在丰富,并非一时可以消化,于是,瑷珲,也让我开始想的多了起来。

      这个遥远的与我曾经有过关联的瑷珲,以前我对它的历史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和了解,起始仅仅是个关于公社的虚浮概念,因为瑷珲离我插队的松树沟最近,所以我抽空就可以去瑷珲的街上下馆子,炒一盘干豆腐,炖一锅江鱼,来上一壶土烧,美美地搓上一顿,还有就是有了急事可以在瑷珲街上的邮局,给远在上海的老母亲,拍个电报,打个长途,报个平安……

      穿过我的记忆,瑷珲的区域就像一把打开在黑龙江南岸的大折扇,瑷珲公社所在地就是折扇的扇头,我插队的松树沟大队在最西边与瑷珲直线相距9公里恰似折扇的扇边,南边的黄旗营子和北边的四道沟像是折扇两边大骨的排口,沿江的外三道沟大队与城关大队分别如同折扇大骨的扇肩,拉腰子,富强,三好,以及松树沟之间的西三家子和北三家子,犹如折扇中间的小骨。

      从松树沟通往瑷珲的这条9公里长的乡间小路,宽不足三米,马车经过时,晴天尘土飞扬,雨后泥浆飞溅。两道深深的车辙,经常积满浑浊的泥浆,这条坑坑洼洼的黄泥路,很少有人徒步穿行。

      西三家子,有一片很大的红松林,恰似大地给这把折扇绘上的最美扇面,每每去瑷珲途经这片红松林,我既神怡,又害怕。

      从松树沟到瑷珲,必须要经过西三家子这片红松林,因为林中常有狼出没,所以一般人总要在天黑前赶到江边的公社,或是从公社回到松树沟。傍晚时分,假如一个人经过这片黑压压的松树林,肯定胆战心惊的,恨不得脚下按上两个飞轮,快速而过。

      唯有赶着马车,即使天黑了,心里才会踏实。

      俗话说,老马识途,你几乎不要驾驭马车,静静地平躺在马车上闭目养神即可。不过,只要西三家子这片松树林里传出一声狼嚎,老马即刻会拉着马车,一路飞快颠跑,你整个人随时会被抛出车外。这无异于坐马车最大的苦痛和危险。

      不仅于此,其实瑷珲它和我们当年曾经在这个公社插队的每一个知青都有直接关系的,至少当年每一个知青上学,招工,病退,返城都要过瑷珲公社这一关,瑷珲公社这枚鲜红的公章,就是决定你命运的一道坎,我们谁也绕不过去。

      好在,为瑷珲,我以前也写过报道,刊发过一些文字,也付出过一些真情,我以为够了,我也不希望自己过多地流连记忆于瑷珲罢了!

      二

      前几天,我在家整理昔日留存的老照片时,突然看到一张黑白的昔日南京路好八连副连长张兴华转业不回家乡安徽,自愿到遥远的瑷珲公社黄旗营子插队当农民的照片。

      看到这张照片,记忆中的瑷珲又被渐渐打开了……


      1975年7月的盛夏,那时我已被大队抽去松树沟学校做代课老师,学校放暑假,就被黑河日报政教科科长李广厚,安排去报社作短期培训,学习写作与采访。

      从边远的村落能够到沿江最大的城市一一黑河,学习培训,在那年月,对于喜欢写作的,都渴望期盼能有这个机会!我就像《红楼梦》刘姥姥进城,什么都是新鲜好奇。更何况,黑河日报社那两层高的大楼,又紧挨着地委大院临江而筑,位置绝佳。江东岸就是苏联远东第二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地人俗称“海兰泡”,坐在二楼的办公室推开窗户,远望,可见江对岸城市及高高的电视塔。近看,墨绿色的江水在眼下不停流淌,既养眼,又舒心。

      我和几个都在黑河日报学习的黑龙江知青,庞壮国,吴援朝,张爱华,郭靖等都住在报社的两楼,走廊边值班用的单人宿舍,吃饭就到地委大院里的食堂用餐,也算早早过上了一把机关生活城里人的日子。

      到了黑河我才知道,黑河人星期天都是吃两顿饭的,上午十点,算中饭,下午三点,算晚饭,刚开始,我不习惯,,一到晚上8点肚子就开始“咕咕”叫,慢慢也就习惯了。

      星期天,李广厚老师,很体恤我们这些没家的年轻人,他经常把我们邀请去他家包饺子,蹭吃蹭喝,临走还不忘给每人顺带些饺子做宵夜。

      平时碰到刘总编值班签发大样,刘总编的女儿总会给他老爸送来宵夜,刘总也会叫上我,让我分享她女儿做的美味。所以这段时间,是我做知青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早上,黑河日报政教科李广厚老师在宿舍找到我;“小费,你是瑷珲公社的,今天给你一个学习采访写通讯任务,与铁铮老师坐报社吉普车去瑷珲,采访从上海来瑷珲黄旗营子插队落户的好八连副连长张兴华……”

      我很兴奋,也很惊诧。不一会我和铁铮老师坐着吉普车,沿着江边的公路朝瑷珲疾驰而去。这条紧靠黑龙江边的公路,平心而论,下乡五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走,这里的路面状况要比我们松树沟去黑河的公路平躺的多。堆在公路两边修路用的砂石堆上小草稀疏,显然很久未用所致。看惯了沿山的公路景观,猛然间一路看到沿江的风景,心情有种放飞的愉悦。

      出了城郊的幸福大队,就是卡伦山,进了四道沟,那就是我们瑷珲的地界了,不一会就经过外三道沟了。外三道沟,我虽然第一次与它擦肩而过,但外三道沟的名字我却早有耳闻。

      因为,我刚到松树沟第二年,有个能说会道的67届男知青钱志明,就是先在外三道沟插队,后转到我们松树沟的。钱志明有个沿江“小霸王”的诨号,在瑷珲沿江一带知青中名声很大。据说,为了学座山雕大摆“百鸡宴”,他竟然在瑷珲也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百狗宴”。附近几十条狗在一夜之间都失踪了,在瑷珲江边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于是瑷珲有关部门把他从沿江的外三道沟转到靠近西山的松树沟插队落户。

      钱志明虽然人在松树沟,心仍在外三道沟,回城后仍喜欢参加外三道沟的知青聚会活动,很少与松树沟知青相聚互动的。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名纯粹的外三道沟知青。

      这天,我们在瑷珲与黄旗营子,采访张兴华很顺利,好八连副连长张兴华,为缩小三大差别贡献青春,到瑷珲公社黄黄旗营子插队落户的长篇通讯报道,也如期完成,后来黑龙江日报也进行了转载报道,那配文用的两张照片,我很喜欢,就此被我留存至今,作了纪念。

      据悉,如今的张兴华已经儿孙绕膝,在上海颐养天年。不过,这两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对于我来说,仍旧能在黑白间感到它散发出久远的震动与不解?

      至于,南京路好八连副连长张兴华转业不回安徽老家,为何偏偏要选在瑷珲公社黄旗营子插队落户?

      前不久,黄旗营子知青李凤翔总算给我做了答疑解惑。

      黄旗营子,在那个年代是瑷珲的一块风水宝地,县委书记与大队书记又比较熟,也都好喝酒这一口。60年代末开始,黑龙江省委工作队,就经常去蹲点,后来秦怡电影摄制组,也在黄旗营子体验生活过一段时间,再有新西兰作家,金训华妹妹金士英和李先念的女儿都先后造访过这里,在当时黄旗营子的名声很大。

      最大优点,就是黄旗营子捕捞江鱼特别方便,适合南方人喜欢吃鱼习惯与优势,于是,天时,地利,人和,相互牵连,叠加而成。

      或许就在瑷珲公社的一张酒桌上,黑河军分区政委,爱辉县委书记,瑷珲公社书记,黄旗营子大队书记等人,一拍即合,定了,就是这里,张兴华插队落户就此被安排在了黄旗营子。

      插队在黄旗营子的张兴华,虽然远离家乡安徽,却与队里的上海女知青喜结姻缘,这在情感与心理上也算缩短了距离吧!


责任编辑:日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7-2 07:47 , Processed in 0.0293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