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35|回复: 0

连载:镇馆之宝(5--1)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11-1 15: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11-1 15:46 编辑



   ❶文物回归充满曲折


  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越地长歌展厅里,陈列着一柄青铜古剑,根据文物专家的鉴定,这是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儿子所佩戴的宝剑——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它就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卧薪尝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关于勾践的儿子,人们所知甚少,但是,勾践儿子留存下来的宝剑却发现了数柄,这让后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说起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来历,要追溯到1995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传真是马承源的朋友发过来的,说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场发现了一柄青铜古剑,由于无法确认其真实的身份,所以发来照片,想请马承源过目。照片中的古剑完整无缺,剑身色泽光亮,更为难得的是,古剑还带有完整的缠缑和铭文,并且还附有乌黑亮丽的漆木剑鞘。凭借着多年的文物鉴定经验和丰富的文物知识,马承源初步判断,这很可能是一柄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宝剑。


  激动的马承源立即动身赶赴香港,同时他联系了自己的好朋友——浙江省博物馆馆长、著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曹锦炎先生,两位专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不断地考证和讨论,确定此剑就是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它的精美程度和历史价值,远胜于众多已出土的越王名剑。浙江省博物馆的几位负责人紧急召开会议,经过讨论共同决定,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一定要将这柄青铜古剑赎回内地,让越国的文物重归故里。可是随后的消息,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顿感沉重,香港的卖方开价为100万港币。100万港币并非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是在20年前。同时又有消息说,国外的多方买家纷纷表示了购买意向。马承源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再一次赶赴香港与卖方协商,希望卖方能够将宝剑出让给浙江方面。马承源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卖家,但对方表示100万港币的底价不能再少了。马承源向他的朋友借了10万元港币,预先垫付了定金,先行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带回了内地。就在浙江省博物馆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拯救珍稀国宝的倡议书分发到了全省各地。倡议书得到了浙江省政府、新闻媒介以及浙江各大企业的关注和响应,终于在浙江省政府牵头下,由杭州钢铁集团出资,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赎回,并无偿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❷做工精美令人赞叹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全长52.4厘米,最宽的地方达到4.1厘米,中间突起的剑脊呈一条直线,直至锋尖,剑脊左右两边的剑从规整匀称,剑体全身呈黄白色。在《吕氏春秋·别类》中记载:“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而韧,良剑也。’”意思是当时看剑的人认为,剑体的颜色如果呈白色,说明剑体非常坚固;剑体的颜色如果呈黄色,说明剑体非常有韧性;剑体如果是黄白相间的颜色,就说明这柄剑既坚固又有韧性,是一把好剑。显而易见,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剑身呈黄白色,就是相剑者眼中所谓的良剑。


  青铜剑剑体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铜、锡,或者是铜、锡、铅的合金。在铸造青铜之前,必须对合金的材料进行提炼和调配,一般来说,如果剑体的含锡量略高,可以增加剑体的强度和硬度。但是如果含锡量超过20%以上,那么剑体又会变得脆弱易断。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调配,才能取得适用于制作剑体的青铜。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指出,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合金配比堪称完美,所用铜、锡成分质地纯净,几乎没有杂质,而且少铅无铁,含锡量在16%到18%之间,经过铸造、磨削、抛光等多道工序,以至于剑体的表面光洁无暇,几乎没有锈蚀,充分体现了越国铸剑师们极其高超的铸剑工艺。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剑柄的主体是一根圆形的实心剑茎,在剑茎的中间均匀地分布着两道圆环形的凸箍,箍上装饰着细密的变形夔纹。有一根宽约2毫米的丝质缠缑,松散地卷绕在整个剑柄上。在丝质缠缑的下面有丝织品的痕迹,在丝织品的里面还能看到一些木片的痕迹。由此考古人员推测,其缠裹的方式,是先在靠近剑柄的部分垫上宽约2厘米的木圈,然后在木圈外缠绕上数层丝织品,同时将丝带的一头压住,再将丝带缠绕在整个剑柄之上。剑柄上的缠缑和丝织品,为后人研究越国的桑蚕养殖以及丝织品的纺织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物依据。


   在剑柄的顶端是一个圆盘形的剑首,剑首直径3.6厘米,上面阴刻有五道同心圆,用同心圆来装饰剑首,这是越王剑独有的特征。在剑身和剑柄中间的部分称为剑格,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剑格宽约5厘米,如果把它横过来看,像一只蝙蝠的形状,所以称它为“蝠形格”。剑格上面正反两面各有四字铭文,正面是“ 王 王”,背面是“者旨於睗”。在铭文旁边镶嵌有大大小小数百颗薄如蝉翼的绿松石,在绿松石脱落的部分有红色的黏土,也就是说当时的越人先把绿松石切割,磨削之后,再用红色的黏土镶嵌在剑格上。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附有完整乌黑的剑鞘,剑鞘是木制的,是用两块薄木片,分别依据剑的形制、大小、尺寸挖出凹槽,然后将两片薄木片合并,在薄木片的外面缠绕上丝带,最后在丝带外面再髹上黑漆。所以当剑放入剑鞘内的时候,相当紧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出土及存世的越王剑中,保存如此完好且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体的,仅此一件!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19:33 , Processed in 0.0284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