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2|回复: 0

大学的双重封闭:四川大学为何支撑不起一个书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483

名博

发表于 2024-6-15 06: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的双重封闭:四川大学为何支撑不起一个书店

上一次去库闻书店,是去年夏天在那里见维舟兄,我们在那里讨论“成都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这有点讽刺,因为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美好的书店就要停业了。

在成都独立书店中,库闻是很特别的一个。它的规模有点大,超出了小书店范畴。书店的选品很好,饮料也好喝。

而且它的位置非常好,在四川大学出版社那里,就在川大旁边。库闻书店老板葛老师和川大有很深的渊源,经常请川大老师到书店做分享。

书店的“闭店”,官方给出的原因是合约到期,而深层的原因则是书店亏损有点严重,开业五年没赚到什么钱,每年亏损的数目,说出来让人伤心。

去年夏天有一次和葛老师吃火锅,他流露出一些倦意。他另外经营着西餐厅,据说生意火爆,有时候要提前订位,但是提到书店——看看还能坚持多久吧。

库闻书店的生命是5年,其中有三年,处于疫情中。大学经常封闭,学校周围的铺面,不但不是“旺铺”,连一般街区的铺面也不如,因为高校的防控措施,通常要比“社会”更严格。

即便是疫情结束,也没有什么好转。我这里想讨论的就是这个重要问题: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二环之间的四川大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孤岛”,它和成都这个城市非常疏远。

川大有个新校区“江安小区”在双流,和主校区通过地铁8号线连接起来。这条线路,被人们寄予厚望,也能看出成都市对川大的喜爱,两个校区往来,时间在30分钟左右。

校园之间的联系没问题,但是校园和“社会”的联系却成为了问题。我在2009年曾经在川大老校区校园内租房居住半年,和那时相比,川大和校外的互动,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了。

一方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越来越难,疫情的时候不能进,即便是平常,也都需要严格登记。另一方面,大学校园越来越成为精神封闭的世界。现在,有些大学生甚至已经养成了对“校外人士”的习惯性警惕。

还有一种互动是精神文化层面:过去,大学可能会聘请一些校外专家到校内讲课或者讲座,也会鼓励大学老师到校外发声,这是更重要的互动。

它不但是人员流动,也是精神产出,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因此可以对所在城市产生深入的影响。

城市和大学的关系,可以是非常良性的,大学能够全方位造福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的大脑。波士顿人因为有哈佛和麻省理工,就可以看不起纽约,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美国头脑的顶端。

中国的城市,一方面想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90年代以来大搞“科技园”。但是,城市管理者只想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对大学的人文精神则有点警惕,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城市想“利用”大学的人文学科。

当然,更悲哀的是,大学的“人文”,本身也越来越萎缩了。在川大旁边的科华路上,随机问成都市民,没有谁能喊出一个川大著名教授的名字。理工科自不必说,即便是法律、传播这些鼓励社会影响力的专业,老师们也不再面向社会。

这并不是川大独特的困境,而是中国大学的普遍问题:大学陷入了双重封闭,一个是大学围墙越来越高,与社会的人员互动越来越少;而在精神上,不管是大学还是城市,也都没有进行沟通的欲望。

各地都有规模宏大的大学城,但是那些“大学城”看起来都像是地产项目,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在哥大访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大学“社区”的真实存在。哥大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很小,但是周边辐射的地区非常大,因为师生和机构都散落在外。我每天去的咖啡馆,步行到哥大校门要15分钟,但是在这个咖啡馆里,大部分都是“哥伦比亚人”。

这个“社区”,不仅促进了商业繁荣,更塑造了某种精神意义上的“哥伦比亚人”。大学的界限消失了,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明显。在纽约这个时刻流动的世界都市,哥大其实有某种特别的“威望”。

“我们是哥伦比亚”,这意味着某种精神上的“特权”——他们负责思考,一切“奇怪的”行为,都可以原谅。

在成都的科华路,在库闻书店,其实我们都很难感受到“四川大学”。这让人感到遗憾。

城市的地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12:21 , Processed in 0.0327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