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3|回复: 0

二十四节气,藏在传统与审美之中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2-2-20 14: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一 日期:2022-02-19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徐立京 著徐冬冬 绘中信出版集团
《小食里的光阴:二十四节气之美》朱应 著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朱爱朝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春天的气息  摄影/日升

      ■综合/记者 王一

      “春雷响,万物长。”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给全球亿万观众送上了一份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春之曲”。

      其实早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从科学上肯定,也从文化的意义上肯定了二十四节气,认为这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现代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地位也非常高,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么,二十四节气背后,究竟蕴藏了怎么样的智慧?

      用心去体会节气的天地气息

      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看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更是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哲学、生命美学。

      这是第一套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完整描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系列艺术创作,以宣纸、毛笔为载体,用国际化绘画语言亲近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老树”发出了时代文化的“新枝”。

      比如立春。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春节气与初候“东风解冻”: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的继往开来由立春开始,春木之气,也就是消融冰冻、催生万物的阳气,由此开始主宰天地。

      如果说北国立春的气息隐藏在冰雪融解的伊始之中,隐含在草木返青的等待之中,那么,立春时节的岭南已是无限春光:桃花红得娇艳,俏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玉兰朵朵,盛放在蓝天丽日之下;气温回升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这些急剧发生的变化,其原因和本质,都在于天地之气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

      在画家徐冬冬笔下,冬的色彩具有了春的气韵,并赋予天地极其剧烈的动感,春木之气那破冰融雪、改天换地的气势,以一种特别的美感呈现出来,塑造出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独一无二的内在气质。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立春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意思是说,伏藏在地里的虫儿感受到了春之阳气的到来,开始活动起来了。

      奇异的画面在这里展开:像古老瓷器的冰裂纹,又比那稀世的青瓷开片色彩更丰富、变化更多端;像戈壁深处的筋脉石,而其变幻的纹理、绚丽的颜色,又比那受亿万年风雨侵蚀的奇石更细腻、更灵异……

      这样的艺术境界,观者或许不知其所起,画者却是有心而为之。

      唐代王起写有一篇《蛰虫始振赋》,甚妙。他写道:“跂行喙息,负日月之融光;蠕动蠉飞,得天地之仁气。”小小蛰虫是敏感的,又是幸运的,你看,当初春的气息最早降临时,它们便灵敏地感知到了。

      它们钻来钻去,从地下伸出头来快活地呼吸着被春阳丽日熏暖的空气,而春天是多么仁爱啊,她刚到世间就把自己的和暖投向了伏藏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蛰虫,春之阳气不正是天地之仁气吗?

      天地之仁气,正是立春二候“蛰虫始振”时节天地之气的本质,是春之阳气的本质。

      从“东风解冻”到“蛰虫始振”,再到“鱼陟负冰”,可以明显看到,春天的阳和之气在迅速地改变着宇宙天地。“鱼陟负冰”,融尽阴寒而育万物。初春之美,在于阳和之气化泽万物,万物皆是春意!

      只有用心、用灵魂去体会初春的天地气息,才能真正感悟到立春作为“春之建始”、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内涵。立春开启新的春天之旅、四季之旅,灵魂的舞动也引领我们开启新的生命之旅、问道之旅。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大思维、大科学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著名天气与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看来,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着一种“大思维、大科学”。

      在二十四节气里面,四个“立”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们代表了季节的更替,春夏秋冬的更替。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一个县城,最早产生于夏朝,历经夏商周,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这一带逐渐发展。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基本上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我们的祖先观察气候变化,第一是天时,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文”。第二是物候。开花、结果、树木发芽、河水结冰等,看的是这些大自然的现象。第三是农业和天时物候的配合。

      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和农业密切相关,并不是对一个个现象简单地描述与记载。

      这种大科学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包含了天文、地理、农业等知识,是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的总结。

      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文明成果,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所包含的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是正确的,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完全准确的。

      其中,天文的要素变得很少,因为宇宙本身是以1万年、10万年、几十万年为尺度变化的。变的主要是物候。物候随着气候而变,譬如在冷期和暖期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树立的这个坐标、这个标准来判定的。这个坐标和标准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现有的气候和这个标准偏离了,我们就认为气候变冷了或者变暖了。“七九河开”,那河就开了;“八九雁来”,那雁就来了,很准的。这就是气候在物候、天象上的反映。

     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气象学界才会将二十四节气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

      几千年来,中华历法的发展、调整、完善,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贡献。

      在著名作家王蒙看来,中华文化对宇宙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系统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包罗万象的宇宙世界中找出万事万物最本质的联系。

      正因如此,谈中华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统。家喻户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节气与季候的文学性的显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直接写节气季候,但都出自中华历法的时序感与岁月感、天地感。更有趣的是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令人不能不想到阳历9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9月份的中秋节。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小食里的光阴温暖绵长

      对于书画艺术家朱应来说,二十四节气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一碗热粥,有安有暖。讨好脾胃的美食,从来都是温暖又幸福的。因为一碗热粥,或许,冬日于我们,也可以是成全的关系。

      何止是冬日,一年四季,只要我们能顺应节气,就算是桌前不起眼的小食,日子也会变成一天的美事。跟着节气过日子,小食里的光阴温暖绵长。

      立春,我们可以吃柴火蒸糕。立夏,吃香糯甜润的麦芽塌饼、有棱有角晶莹可爱的琥珀色粽子糖。夏至来时喝梅子酒。小暑是一段有西瓜相伴的日子,还有“三花三叶三豆三果”,三花是金银花菊花百合花,三叶是荷叶淡竹叶薄荷叶,三豆是绿豆赤小豆黑豆,三果是西瓜苦瓜冬瓜,三花三叶泡茶,三豆三果做菜做汤水,皆消暑。立秋后,吃七夕巧果,秋分登高赏菊吃月饼食百果。立冬吃芝麻糖,冬至吃汤圆……

      这些年里,朱应致力于恢复传统节令小食,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她寻觅江南古镇传统小食的传承人,与他们一起循古法制传统小食,比如立春的名糕、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和松子糖等,然后再亲手设计小食包装,一遍遍地绘制有爱的字画,将现代生活美学完美地融入传统小食,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传统的节令文化,传递那些被日渐遗忘的传统小食和仪式感。

      她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在浮躁的城市里别造一种心灵的风景。跟着节气不紧不慢地过日子,我们能看到她生活中春的温煦,夏的热烈,秋的澄澈和冬的肃穆。在这本小书里,字画食衣,文创住行,美的信仰,都表达出她的性情、思绪和生活态度。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归于日常,在日常的表象里找到生活智慧的审美意境,天人合一,四时顺焉。

      《小食里的光阴:二十四节气之美》是一部熔文学、工艺、手作、美食、书画于一炉的唯美之作,传递着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精髓,为我们在拥挤忙碌中的疲惫心灵提供一分温柔的滋养。小食里的光阴,有大人们难忘的童年回忆,也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故事。

      四季的循环往复中给孩子以完整的滋养

      而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汉字解读为纬的《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则更是让孩子安住于四季的循环往复当中,给他们以完整的滋养。

      把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带给与农耕生活越来越远的孩子,意义何在?

      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无比脆弱。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我们的祖先与天地日月、与山、与水、与风云雨雪的对话,有助于引发孩子对周围物候、动植物变化的关注,让孩子重新思考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习俗和老故事讲述,是对与大地紧密连接、人和天地和谐共处的农耕时代的回望,带孩子回到春阳和煦、惠风和畅的中国文化的广袤乡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的外在标识。沉淀在生活深处的习俗,能让孩子对自我有更深的体认,更自信地融入多元的世界。

      在古典诗文里,听一听雪花飘落的声响,看明月松间朗照,清泉石上流淌,在自在飞花、无边丝雨里,感受每一个朴素日子的优雅和美好。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汉字析源,把世界的纷扰关在门外,安静地享受用手书写的缓慢时光。手书是书写者伸出温暖的手,牵孩子走入图画般美丽、故事般丰富的古老的汉字世界。看惯了整齐划一的印刷文字的孩子,从手书中,会感受生命的素朴与真实,看到汉字与万物的连接。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愿我们在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中,拥有更饱满的喜悦,和美安然。

责任编辑:日升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05:36 , Processed in 0.0342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