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6|回复: 0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1)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1-11-3 12: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10月13日  作者:海风  来源: 红月亮知青情


我的知青人生(一)
海风/文

前  言

      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结束于八十年代初年,前后大约经历27年,全国有170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投身其中。   

      1955年9月,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批示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随后无数的有志青年作出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英雄壮举。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全国各大中城市迅速掀起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热潮,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1964年、65年上百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奔赴农村、奔赴边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指示,更大规模的,上千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席卷全国。   
  
      虽然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成因略有不同,但其本质特征是一样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组织行为;都是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作出的基本决策;都是听从祖国召唤,为国分忧的爱国行动。     

      火红的年华,火红的时代,革命的重任担在肩。1964年5月,海风作为一个未满15周岁的在校中学生,少先队中队长,热血少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完全自愿的递交申请,投笔从农,上山下乡,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     

      告别亲人,远离家乡,由重庆来到贫瘠的大巴山区,在社办林场、在农村生产队指点江山,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开荒种粮,养猪放牛。在近八年务农的时间里,还先后当过救死扶伤的赤脚医生,春蚕吐丝的代课教师,任劳任怨的生产队基层干部,主办过激昂的山头广播站和热情的文艺宣传队……。为改变当地山区农村的落后面貌,传播文化知识,贡献了青春和力量。虽然由于严峻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也曾有过一时的失落和彷徨,但始终没有放弃理想,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山水难忘,亲情难了,我们早已把上山下乡的地方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当地的村民当作自己的至交亲人。多次重返故土,看到山区的巨大变化,见到当年同甘共苦的亲人,献上自己的微薄感激之情。村民们欢迎远方的来客,又像见到自己回家的孩子,回首那难忘的峥嵘岁月,感慨万千……,当年知识青年的身影,至今还深深地铭刻在当地人民心中。     

      多年的知青经历,锤炼了自己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养成了艰苦朴素、善良感恩的品质,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的艰巨性。欣慰的是也找到了人生的真诚伴侣,收获了 一份永恒的爱情。   

      知青经历是自己的宝贵财富,虽然艰辛,但也豪迈!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了知青经历垫底,什么样的苦吃不了,什么样的累受不了,什么样的坎过不了!

      在大巴山这块亲切的土地上,曾经耕耘过、奉献过、亲扶过、爱恋过。这,就让我足慰平生了!

第一章  情洒大巴山

      1、雏鹰展翅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随即重庆也和全国各大中城市一样,迅速掀起了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热潮。党和政府号召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时海风正读初中二年级,还不到十五岁,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少先队中队长,也是学校的优秀学生。5月21日下午,听完在学校召开的下乡上山动员报告,一种与共和国同成长的幸福感,一种听从祖国召唤的使命感,使海风热血沸腾。打小懂事起,就知道要听共产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邢燕子、董家耕等下乡青年的先进事迹,朝阳沟新农村的美好愿景,激励着学校不少热血少年。当晚海风就邀约平时耍得较好的同班同学陈能治、胡义明一起商量,不想他们俩人也很兴奋,于是我们三人当晚就写了要求下乡上山到农村去的申请。     

1963年学校奖励给优秀学生海风的奖品

      第二天上学时把申请书交给了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对我们投笔从农、下乡上山的行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下乡申请很快得到批准。我们三人回家把户口本偷偷拿出来,悄悄地到派出所把户口下了,短短三天很快办完了一名城市中学生到山区农民的一切手续。街道办事处为每个下乡到农村去的知青配发了一件象石油工人穿的那种竖条条再生布做的棉衣,一床麻纱布 蚊帐,一个糖瓷面盆,一张毛巾和一块肥皂。     

      学校为这次下乡的十六名同学举行了欢送会并合影留念。班主任杨老师把海风三人请到她家里,她语重心长的说,你们三人都是班上的班干部、都是她的好学生,都有可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读书。真没想到你们三个会写申请下乡,你们的行动确实了不起,好男儿,志在四方,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希望你们在林扬也干出点名堂出来。她还根据我们三人的爱好、拿出笛子、口琴、二胡,送给我们每人一样乐器作为纪念。

      父亲知道海风要下乡上山的消息后默默不语,因当时母亲和小妹远在三江钢铁厂。临走的头天晚上父亲说,他明天上早班,不能来送你,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大信封,里面装满了大多是角角、分分的零钱,父亲说家里只有这十几块钱,你全部拿去,又拿出几斤粮票,还有他舍不得穿的一套新劳保服,一双劳保皮鞋,说你还这么小,要走这么远,今后什么事都要靠你自己了。


      1964年5月26日早上,天下着濛濛细雨,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办事处门前的公路边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下乡知青们胸前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的登上扯着蓬布的大货车,欢送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欢呼声、锣鼓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

      车队终于开动了,童家桥、烈士墓、杨公桥、沙坪坝这些熟悉的地方徐徐闪过,车队在中渡口等车渡(那时重庆主城区还没有一座跨江大桥),汇合其他地区的下乡知青后,车队过了嘉陵江。别了,亲人们、同学们、老师们,别了,家乡重庆。知青们满怀豪情,向着大巴山奔去。

老师欢送十六名下乡同学留影,前排右起第三人为海风。

      我们这次下乡的地方叫宣汉县,以前从没听说过,最近几天才了解到宣汉县属于达县专区,是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战斗的地方。红四方面军33军的军长王维舟老将军就是宣汉人,那里有很多老红军、老革命,是 红色的土地,令知青们非常向往。

      汽车沿着崎岖的土石子公路,经一天的颠簸晚上住宿达县,第二天因道路塌方,绕道开江县经天生区傍晚才到达宣汉县。宣汉县政府为知青们的到来在东门外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我们几百名下乡知青背着行李,排队从东门进城,沿途受到宣汉人民敲锣打鼓的热烈欢迎,宣汉终于到了,知青们非常兴奋。

      在宣汉县委党校经过三天的学习集训,海风和胡义明、李玉林、文小金等同学被分配到70多里外的马家公社。那时公社不通公路,来接我们的社员帮知青们背着行李,知青们走了一天,晚上才到达马家公社。那时的马家公社(即乡、镇政府所在地),街道长不足百米,宽不过三米,全公社干部(即拿工资、吃皇粮的公务员)不足十人,却管辖着十个大队,九十多个生产队,人口五千多,方圆几十里的地盘,全公社只有一部干电池的手摇电话机与外界联系。6月1日,马家公社、马家小学和下乡知青们共同举办了一场欢迎晚会,几个未满十五周岁的小知青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海风和胡义明同学还演唱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6月2日,知青们又步行20多里来到了马家公社林场。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8 12:22 , Processed in 0.0292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