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8|回复: 0

石氏伤科,从民间医术成长为医学高地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1-10-25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日期:2021-10-25


      ■记者 顾泳

      在上海,石氏伤科是中医界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十九世纪,石兰亭先生于南市杨家渡新街开设诊所,自此开启石氏伤科流派。170余年间,流派开枝散叶:第二代石晓山先生将流派发扬光大、誉满全城;第三代石筱山先生创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伤科;第四代施杞先生,形成骨伤科疾病综合临床能力。

      百年“金字招牌”历久弥新。10年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携手成立“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10年间总结百年流派经验与精华,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领域,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理念闯出一条中医创新之路。日前,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与创新高层论坛上,“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正式成立。

      流派缘起江南镖局

      石氏伤科最早源自“石氏镖局”,200年前江南之地,活动在太湖一带的镖局,在押送船只运输途中常会遇到意外,多有伤员,石氏伤科应运而生,直至1870年代左右石兰亭移民上海,为海派中医金字招牌的生成埋下伏笔。

      百年老字号石氏伤科曾以“内治法”扬名天下——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调衡扶正祛邪,三条法则堪称流派精髓。

      许多人误以为,骨病是现代生活方式病,其实远非如此。3000年前《周礼》便有针对骨病的记载。传统伤科治法运用在现代筋骨病诊治,无疑是历史传承。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说:“古代普罗大众骑马行军、终日劳作,帝王将相伏案批阅奏折等,颈痛手麻者不在少数。中医药对骨伤科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验丰富如何更好创新、传承?“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成立10年间,源于江南的石氏伤科影响力推广至全国各地,全国学术联盟400余弟子齐聚一堂,其中三分之二为博士、硕士。

      瞄准慢性筋骨病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各类营养补充剂高达400亿美元,其中,钙制剂约占50%。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教授直言:骨骼健康是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需求,传统石氏伤科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瞄准现代常见慢性筋骨病的6个重要方向——脊柱筋骨病、骨与关节筋骨病、骨炎症、骨免疫、骨肿瘤和骨衰老,从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多维度、从中医药防治角度找寻答案。

      “看似都是慢性筋骨病,其实分类各有不同,不同疾病产生机理可以从中医找到不同原因。”王拥军介绍,以脊柱筋骨病为例,“病证结合”模式生物学研究可见,该病涉及中医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益气化瘀补肾法”可防治脊髓、神经根损伤。

      石氏伤科第六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梁倩倩说,基于对慢性筋骨病的中医药防治理论的深度挖掘,进一步优化“病证结合、分型论治”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在中医不同理论指导下(例如气血理论、肾藏精理论、肾主骨理论、痹证理论、筋骨平衡理论等),大幅提升了临床对于慢性筋骨病的防治能力。

      众多门人、弟子在施杞先生带领下,以慢性筋骨病为临床研究切入点,发现“气血痹阻、脏腑失调、筋骨失衡”导致“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病因病机,还挖掘整理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案,创立了“双调法”(调和法、调衡法)。独树一帜的中医传承创新成果,曾两度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度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异病同治创新思维

      中医“肾藏精”“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是经典理论,通过病证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团队证明“骨-髓-脑系统”慢性病以肾精亏虚为主,创新提出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梁倩倩解释:源于中医经典理论归纳而出的慢性病,经过科学验证,具有共同的致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干细胞微环境及细胞信号通路紊乱,由此建立了相关临床规范方案。

      异病同治的理念,贯穿石氏伤科百年发展。除慢性筋骨病外,骨髓抑制综合征、老年痴呆等,利用“补肾填精方”配合基础疗法,可以实现总疗程缩短二分之一的出色疗效。而通过关节炎慢性期淋巴回流会出现功能障碍,团队利用蠲痹法,可促进淋巴管生成,改善淋巴回流减轻症状,由此提出了“从痹论治”调控淋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观点。

      由施杞教授率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芪麝丸,与西药莫比可具有同样抑制疼痛的作用,没有明显副作用,复发率也明显降低。中心还建立了首个中医理论指导的慢性病队列,构建拥有210万份样本量的生物样本库,填补了中医药研究缺乏大数据、大生物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空白。

      王拥军透露,“十四五”期间,“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还将重点开展中医“肝肾-脑髓-筋骨”调节规律研究,中枢性防跌倒社区防治体系建设等,助力石氏伤科从民间医术成长为国家科研技术中医医学高地,让国粹瑰宝更好服务群众。


责任编辑:日升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5 11:02 , Processed in 0.0252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