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9|回复: 0

老城厢昔日的仓场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1-8-20 15: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1-08-20

摄影/日升

      水次仓场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囤粮地。1433年(明宣德八年)在县治南二里建南仓场于水次,总收税粮拨运,“以便于民”。1435年(宣德十年)再建义役仓。1441年(正统六年)于同处增置预备济农会,用为贮粮备赈。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于同处增造仓房12所,内有府、县公署各一所,土地祠一所。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曾重建。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水次仓场仓址在县东南浦滨小南门外,当时黄浦江西岸线,约在今陆家浜路中山南路附近,仓址主要在今南仓街西侧仓基弄一带,当时水路运输有陆家浜通黄浦江、南仓渡(今南码头),水上运输便利,延续二百多年。水次仓场至南仓渡北段是城厢外热闹地段,后为居民区。

      大仓是清代著名囤粮仓,仓址在小南门内薛家浜两侧,即今中华路西、乔家路两侧,大致范围:北起中华路463弄(原盛益公弄),南至小南门北火钟楼。1652年(清顺治九年)建大仓,设仓廒六:恭、宽、信、丰四廒在浜北,敏、惠二廒在浜南。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大风毁廒房四百六十间,重建。又建门庑、堂宇及白粮仓房;在大仓西,别建舂粮所。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增建廒房25间。至1864年(同治三年)其间屡经修葺。

      大仓傍薛家浜两岸,近南门水关,当时粮食运输繁忙,出水关后沿薛家浜入黄浦江,浜上重要桥梁多因粮仓得名,如里仓桥、外仓桥、仓湾,在浜北粮仓前的路曾称“白粮仓前”,即今乔家路东段处。

      1884年(光绪十年)以后,米价日昂,完粮改征银两,廒房即不复修理,逐渐倾圮殆尽。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后,浜北仓基陆续拨给群学会、求志书院及变价出售;浜南仓地,久无廒房,积泥如山,俗称大高泥墩。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拨给救火联合会,建造钟楼会所。后来这一带主要为商业区,乔家路以北为学校和居民区。

      常平仓是清代上海著名的囤粮仓。仓址在旧县署西,即县基路(今光启路)西,县后街、馆驿街、三牌坊(今三牌楼路)一带。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增置扩充,储谷备赈,凡兵米局恤皆聚于此,成为储备军粮和赈济粮的粮仓。

      1727年(雍正五年)在县署西增建仓房58间,至1732年(雍正十年)储谷达二万石。1869年(同治八年)于旧基上建南北两仓,规模宏大,计仓廒四埭,每埭七间,共28间,再建仓神厅、官厅、储藏室、住房等。常平仓在县署旁,便于管理,背临方浜,兑运方便,是清代上海县一座规模较大的粮仓,后来成为居民区。

      (摘编自《南市区地名志》)


责任编辑:日升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2 08:44 , Processed in 0.0263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