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64|回复: 0

原黑龙江新鄂公社上海知青:大锯情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29

回帖

13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30

名博

发表于 2016-6-25 19: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锯情老照片由作者提供



口述:高恵德

执笔:朱银龙

作者均系:原黑龙江逊克县新鄂公社上海知青




东北地区有一种奇特的劳动工具,俗称“大锯”,也被称之为“龙齿”。它可分为立锯、横锯两种形态。这种劳动工具只能由俩人同时合作使用,或上下对拉,或左拉右拽方能奏效。


我下乡劳动的生涯就是从此与它发生了一段浓情憨然,令人至今都无法抹掉的岁月的情缘……


一九六九年五月,我被安排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公社务农。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山水相连的少数民族山村。来此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开始了我人生的新起点。这一切,我感到既新鲜又诚恍诚恐。面对眼前陌生的生活环境,我其实并没有足够多的思想准备。仿佛总觉得像是仍在学生时代上学时的那样,如逢寒暑假时作一次春秋旅游似得。总之,心里没太在意从今往后的未来生活之路从此开始了这不可思议的命运交融之旅。


在我们知青群体里,我是属于长得身材高大且魁梧健壮体型的青年,也正适合干繁重体力活的那种劳动力。生产队里就把我分配到“大锯组”里,安排在鄂伦春族一位受人敬重的吴贵正大叔手下当了副手。从此,我真正地开始了鄂汉民族这段歃血誓盟的黑土“大锯情”。


古语云:“拜师学先做人乎”。我的师傅是一位鄂族能工巧匠,是受到当地村民尊敬的长者。其实我师傅的父辈,也是在早先的嫩江当地极受人们尊敬的家族。他谦卑的性格、不多的话语、鲜明的个性、极高的威望,有着良好的家族底蕴,在我们知青中也早有耳闻。劳动的第一课,先了解传统文化,再学待客之道,然后要从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开始。“这些如同我们手中的大锯一样,没有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协同一致就无法拉拽出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的美妙音符来”,师傅是这样启发我的。他这种独特的收徒方式,我至今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种方式或许另类,但真切地让我感到分明又是独具魅力、匠心别致,这意味深长的一次师徒难忘的“拜把子”形式,使我受益匪浅。


“大锯一拉木屑飞舞,锯齿声声传达友情。岁月一晃日月如梭,原木铮铮道出传奇。”这是当年的劳动真实写照。跟着师傅一干就是数年,不管战冬夏迎春秋,还是冒酷暑斗严寒。在学艺的道路上,坚守历炼,勤钻苦学,获得了劳动的成果。如今回忆起年轻时的贪玩劲儿,现想起来也觉得忍俊不禁,暗地里也觉得可笑,有时还想搞出点小名堂,甚至故意消极怠工,逃避枯燥乏味的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实在不行装病卖傻。对于这一切,师傅其实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不简单呵责和教训。面对我在工作中的表现总是加以鼓励和肯定,促使我对大锯活的热爱有了自信心的提升。师傅也借机因势利导,在积极鼓励下与实践工作中又教会我识别原木纹理、观察树干直径、容积计算材质、看准划线下料、巧用齿口对接与隠距目测方法等一系列作法。果然,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基本掌握这些方法,工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自然就比其他的同行们在工作进度和质量上提高了许多倍。真没想到拉锯这种活还真有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在里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想起了那句老话,感到分外亲切。那时,农村掀起“学大寨、创先进、赶帮超”的劳动竞赛活动,我们师徒俩人如“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一般的劲头,始终奋战在劳动生产第一线上。师傅拿出“吴氏锯法”看家本领,帮助公社解决了一批生活急需用材,及时为农田水利建设、知青宿舍建设、机务队车库基建、新春大队建房点提供了建材后续保障,得到领导和同伴们的赞赏和羡慕。


让我真正受到感动的是一九七三年夏季,当年正赶上即将召开的“鄂伦春民族下乡定居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我乡举行。此时正急需一批用材,时间十分紧迫,令有关部门心急火燎。十年一届的庆祝盛会眼看迫在眉睫,望着空旷之地这即将就要搭建的恢宏舞台、观光廊道、后台演出布景、以及来宾住处等都亟待必须尽快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一重大基建用材任务,真可谓十万火急。我们师徒两人毅然决然接下了这一重担,要漂漂亮亮地演绎一出“大锯之情”来。为了不耽误工期,我的师傅用它那慈父般的深情关爱,从生活上入手,体贴入微。这次任务不同于以往,知青集体食堂的伙食是根本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劳动体能消耗,要加强伙食的合理营养,师傅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细节,果断地让我暂时吃住在他家,好吃好住的供养,我心里是默默地祈祷着对师傅一家感激之情的。我深深地知道师傅一家生活也并不宽裕呀,面对繁重的工作,加之师傅一家的细心照料和待客之道,使我度过了一段极其美好的时光。


每当想起这段情缘,我满怀热泪。我的师傅及家人对我的关爱之心,他们的朴素情怀,不但体现了山村人们的质朴纯净的心灵,而且也表达了鄂族人民对上海知青的真诚友谊。善良之心,实难相报。在那不寻常的岁月,能得到这样的厚爱终生难忘啊。


浮光掠影,离别山村已三十多年了,心中依然一刻也没停止想念曾经爱我如乳儿的师傅师母及她的女儿。前些年,得知师傅已驾鹤仙去,感慨无限。愿师傅上天感知,您的爱徒绝不会遗忘师傅当年您给我的教诲和告诫。因我近几年患有严重疾病没有随同当年知青战友重返故乡看望乡亲父老,很是遗憾。但我坚信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到师傅的坟头前敬上一杯酒烧上一炷香,给师傅鞠上一躬,已了却我的心愿。


二零一三年,恰逢“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六十周年”喜庆之时,我委托战友们看望了我的师母,并捎带了礼物看望乡亲们以表达我心中至诚至爱的祝福。


附录:

逊克县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六十周年


中国黑河  www.heihe.gov.cn  日期:2013-9-27 5:51:00  来源:黑河日报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9 月26 日,逊克县鄂伦春族群众迎来了他们最快乐的节日,饱经风霜的老人、青春美丽的姑娘、天真稚嫩的孩童……150 多名鄂伦春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同唱响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高高的兴安岭》,隆重庆祝下山定居六十周年。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省民委副主任徐向国,市领导曹力卓、陈晓杰、范志国出席庆祝大会。来自省、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国内知名企业代表等150名嘉宾参加庆祝活动。

    一甲子风云变幻,六十年蓬勃发展。1953年,逊克县鄂伦春族人率先下山定居,成为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和帮助下,勇敢、勤劳、善良的鄂伦春族人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逊克县鄂伦春族人口由定居前的236人发展到1300人,平均寿命由44岁提高到60岁,由基本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发展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居无定所到住房砖瓦化率100%,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信,看上了有线电视;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摩苏昆、狩猎文化、桦树皮工艺品制作等大批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抢救和挖掘;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市委副书记曹力卓在庆祝大会上致辞,指出,60年来,鄂伦春族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市投入数亿资金实施了民居改造、民族工艺品厂、文化广场等近200个项目建设,鄂伦春族完全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实现了数千年的历史性跨越。鄂伦春民族60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启示我们,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才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和其它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希望鄂伦春族群众以庆祝下山定居60周年为契机,把黑河市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汇聚成发展合力,努力建设更加富庶、开放、和谐的幸福黑河。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庆祝大会是逊克县历次定居庆祝大会上最简朴、最特别的一次庆祝活动。庆祝大会上表演的原生态大型歌舞剧《山林情韵》如梦似幻,剧目汇聚了鄂伦春民间传说、民间舞蹈、传统歌曲等形式,表现了鄂伦春族群众自强不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品格,展现了坚强不屈的鄂伦春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跨越历史、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路程。_


责任编辑:张亦宁


黑龙江省举办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六十周年庆祝会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3-08-2110:16:43


  东北网双鸭山8月21日讯(张锐) 20日上午,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六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大兴安岭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举行。副省长孙永波率代表团出席了本次庆祝活动。




下山定居六十周年庆典。东北网记者张锐摄



表演现场。东北网记者张锐摄



美丽的鄂伦春族姑娘。东北网记者张锐摄



关扣妮和孟淑卿老人在自己新房子前。东北网记者张锐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从个人空间进入记录,测试能否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21:30 , Processed in 0.0329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