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龚洁芸/许沁 日期:2021-06-08
上海卷语文作文题聚焦沉淀后的价值认知。专家名师各谈自己的“解题思路”
昨天,考生在复旦实验中学考点外排队进入考场。 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本报记者 彭德倩 龚洁芸 许沁
昨日上午,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开考,共有近5万名考生奔赴全市19个考区104个常规考点。首场语文科目考试上午9时开考。
今年的作文题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来自大学、中学及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名师,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全面思考形成自己观点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秉持‘海派’风格,理性思辨和价值引领并重,很好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期许。”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胡根林认为,题干直截了当,给出讨论议题。从命题形式看,这个作文题主干是一段再简明不过的材料,连标点在内40字,但议题明确,讨论人们该如何看待事物价值呈现的问题。具有鲜明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当前社会比较浮躁,凡事都讲究时间短、见效快。这次的作文指出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方能被认识。同时,人的生命价值也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显现出来。这就启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能沉住气,凡事不能一蹴而就,要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修身,厚积薄发,方能将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从这一点上说,上海高考作文具有一贯的开放性、教育性和人文关怀。
他认为,倡导理性思辨是历年上海高考作文最鲜明的追求,今年也不例外。通过分析题干不难发现,命题者给了考生比较充分的思辨空间:“有人说”是一种,即认为事物的价值具有延时呈现特点,“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则包含赞同事物价值“即时呈现”或“无法呈现”,或有的“即时呈现”、有的“无法呈现”。这些不同观点形成对话,需要学生全面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评估写作能力精神成长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说,这道题总体上是谈事物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首先要认识到,事物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有三种:即时呈现、延时呈现、永远不会呈现。然后要思考,自己的写作点在哪里。上述三种呈现方式都可以作为文章主体,但任何一种都必然要涉及其他一种或两种。当然,从人类历史看,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最需要等待时间来呈现。一是事物本身的原因,二是人类认知局限的原因。如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所言:“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认为,这体现了上海作文题突出经验性、逻辑性的要求。“这个题目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融汇知识、学识、见识。既考了能力,也考了思辨,同学可以在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里面,采用多样化的路径落笔。”她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启发式命题,体现了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内在核心的重点所在。
“如何认识事物的价值,可能是每个人一生中会不停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说,高考作文,既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评估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去建构发展一个学习的过程。众所周知,现在存在阅读碎片化、表达随意化等现象,因此更需要考虑“时间沉淀”这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