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6-21 16:52 编辑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刘丽荣2016-06-21 来自 外交学人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法英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对于欧盟共同立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东方IC 资料
在南海争端问题上,欧盟长期坚持“原则性的中立”,避免就主权问题发表评论。但是,随着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实体裁决宣布在即,欧盟及其成员国近期在这一议题上频频发声。
与美国不同,欧盟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没有明确的地缘政治利益,可以支配的外交资源相对有限。在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欧盟一贯持审慎态度,一方面对东亚的安全问题表示关切,另一方面强调美国的军事存在是维护该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但是,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方,一旦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以下简称“仲裁庭”)对相关问题做出裁决,欧盟及其成员国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表态。基于欧盟28个成员国的利益分歧和政策偏好,欧盟能否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引人关注。
欧盟在南海的三种利益
欧盟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目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利益。南海周边地区国家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也是该地区最大的投资者。穿越南海的海运航线,是欧盟与东亚国家之间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符合欧盟的利益。
二是政治利益。作为地区一体化的成功范例,欧盟一直致力于推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的地区一体化,通过规范传播扩大欧盟在上述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对于东南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构成障碍。
三是战略利益。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国际秩序,属于欧盟的核心利益。欧盟全球战略的重心,就是依据国际法的相关程序,提升欧盟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可见性和政治可信度。作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缔约方和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始会员,欧盟也具备在该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法律基础。
欧盟的“原则性中立”出现微妙变化
围绕南海争端,欧盟内部的政策讨论主要表现为“原则性的中立”。
所谓“中立”,就是避免在领土主权问题上表明立场,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所谓“原则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国际法作为基本原则,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二是非指向性,即在运用国际法的相关手段时,采用语义模糊的表述,避免提及具体国家。
对于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仲裁请求,欧盟迄今为止没有做出明确表态。去年11月,“仲裁庭”宣布对南海仲裁具有司法管辖权,欧盟依旧保持沉默。
但是随着南海问题的不断升温,欧盟及其核心成员国的立场近期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今年3月,欧盟对外行动署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呼吁声索国尊重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及其仲裁程序。4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G7外长会议发表《海洋安保声明》,呼吁所有国家通过国际司法手段解决海洋纠纷,并全面履行具有约束力的仲裁结果。
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出席G7日本峰会时做出强硬表态,明确提出“中国必须尊重海牙仲裁法院的裁决结果”。6月初,法国国防部长在香格里拉论坛上发表讲话指出,法国将敦促欧盟国家协调海军巡航行动,以确保在南海争议地区有“常规的”和“可见的”存在。
如果说,G7外长声明主要是迫于日美压力,对西方盟友的立场表示象征性的支持,那么英法政治家近期的表态则跨越了“原则性中立”的底线。
事实上,欧盟部分国家此前所谓的“中立”也只是表面现象。自2012年以来,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欧盟国家对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的武器出口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一直严格执行对华武器禁运。
在南海问题上,德国的立场也一度出现摇摆。2014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会见来访的越南总理阮晋勇时,提出政治解决南海问题,并承诺将南海问题提交亚欧峰会讨论。2015年10月,默克尔在柏林的一次非正式讲话中也曾表示要尊重“仲裁庭”的仲裁结果。
但是,相对于英法近期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措辞,德国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的表态始终恪守“原则性中立”的红线。上周发布的《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首次把维护海洋秩序写入政治合作的范畴。中德双方同意在国际法、地区共识和双边协议等不同框架下,和平解决海洋权益问题。
默克尔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表示,和平解决南海冲突可以采用极为不同的方案。虽然中德两国在解决南海争端的具体手段方面仍然存在分歧,但是双方均倾向于采取闭门磋商的形式。
“仲裁案”之后,欧盟会怎么做?
“南海仲裁案”使欧盟对华政策陷入一种两难的选择:在缓和冲突方面,欧盟及其成员国很难有所作为,一味支持美国和日本的立场,有可能导致问题的激化;但是,拒绝澄清立场,又有损欧盟作为国际规范力量的姿态。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法英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对于欧盟共同立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综观欧洲领导人近期的表态,仲裁结果公布后,欧盟可能做出的反应是支持裁决,同时避免使用强制性或是指向性过于明确的措辞。未来即使法国和英国在南海地区部署海军巡航,也只是所谓保护“航行自由”的国家行为,而非欧盟层面的共同行动。基于历史原因,德国在安全政策上倾向于审慎克制,加之海军资源相对有限,不会主动介入南海地区的对抗局面。
虽然欧盟部分成员国近期在南海问题上的措辞趋于强硬,但是中欧关系的发展基调始终是合作大于分歧,双方在亚洲安全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沟通与协调的空间。有鉴于此,在南海问题上,未来欧盟仍将坚守一条底线:对美国和日本的支持做到进退有度,同时保持中欧之间的对话畅通。换言之,欧盟不会任由南海问题演变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障碍。
(刘丽荣,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