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记者 王嘉旖
今年,沪、苏、浙、皖将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合作,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异地养老床位在现有逾2.5万张的基础上实现供给翻番……昨天举行的“2021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上,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表示,今年将聚焦异地养老、行业人才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等十项重点任务,推进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高质量合作与发展。
养老补贴跟人走,推进长护险异地结算
若问选择长三角异地养老的老人最在意什么,养老补贴是他们的关切。入住同一家养老院,本地老人可享受每月定额的减免优惠,但自己却要“原价支付”,难免让老人们望而却步。
作为老人感受度最高的事项,长护险异地结算一直是三省一市民政部门通力合作、想尽快打通的堵点、难点。今年,该事项被列为十项重点任务全速推进——将全面开展长护险试点合作;推动上海长护险等政策待遇异地延伸结算。
在这方面,长三角示范区已先行先试。目前,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养老设施已相互不设壁垒、全面开放。作为异地结算推进最快的工作之一,医保异地结算已实现免备案,并试点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百岁老年人高龄补贴统一标准等。
养老床位“充分挖潜”,构建“养老服务共同体”
床位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不仅上海迈入深度老龄化,周边城市也或多或少面临老龄化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676.89万,老龄化率21.75%,养老机构总数7928家,养老床位167.65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万个。这意味着,许多周边城市也需要为本地老人保留一定床位资源。
这样的背景下,三省一市民政部门依旧在异地养老床位上“充分挖潜”,力争使供给总数突破5万张。
一些新兴养老服务形态也已诞生。半个月前,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正式签约。这个选址在东台沿海经济区的康养小镇,规划人口15万。这里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区域康养服务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首个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
某种程度上,这个试验区更像是“养老服务共同体”,医、养、游、健、学等统统涵盖,不设地域门槛,向全社会开放。在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看来,养老服务共同体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资源可以有效整合,“共同体内的各类行政事业、商业、物业、家政资源都可一一纳入,建起一个全民型社区”。
共建共享服务平台,人才信息充分流通
“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将从数量速度外延型增长向结构质量内涵型增长转变。这也意味着,养老需求更趋品质化、多元化。
除了硬件设施,平台等软件服务正逐步打破区域壁垒。安徽省池州市,在这个距上海约400多公里的城市,新启用的智慧养老平台覆盖县、乡、镇、村4级平台。不仅能实现自主监管,还嵌入了居家养老服务、呼叫中心等功能,让养老资源匹配更有效率。“这个平台是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结出的硕果,开发者是一家在上海深耕多年的养老服务企业。”池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陆敏慧告诉记者,池州市已与上海市静安区签署战略合作,目前静安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以享受池州市市民待遇。
陆敏慧期待,在合作深化的这一年,依托上海专业机构的技术和人才赋能,他们的养老服务水平能迈上新台阶。
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有43所大中专院校设立了养老类专业,拥有2万余名在校学生。不久前,国内首个集“养老服务体验、专业人才培训、智能科技应用、康复辅具租赁”功能于一体的实景式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在闵行区落成。上海民政部门计划向长三角地区兄弟省市开放该基地,建立多方合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向周边省市辐射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