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2|回复: 0

60岁以后干什么?且听一个有30年“模龄”的老劳模回答……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376

名博

发表于 2020-12-7 07: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在“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应运而生的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最近传来两个好消息:一是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华丽转身,其身份正式由民办公助转变为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二是在大型原创话剧《护士日记》《董其昌》首演并取得巨大成功以后,由作为出品方之一的研究院推出的新人新作《公鸡下蛋》荣获第34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再次彰显了打造文化品牌的专业水准和艺术实力。
作为一家创新型创作与学术研究机构,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是如何整合社会资源,集聚乡贤智慧,助力人文松江建设事业的?日前,笔者采访了有整整三十年“模龄”的老劳模,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区文联主席、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陆军教授,请他谈谈回乡兼职,带领乡贤团队努力打造人文松江品牌项目的一些感想,他本人也正是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的筹划者、设计者与领航者。

创新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问】还记得在专题片《师与猫》中看到,您2015年3月21日60岁生日那天满满的工作日程安排,如今又有5年过去了,我们很想知道您这几年又做了什么?


【答】谢谢关心!我现在还是一位在职教师,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作息习惯,当然,工作的内容有了改变。概括地说,这些年我先后创立了三个民办公助的机构:
一是2015年3月创立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创启编剧学新学科,履行教学、创作、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等职能。短短五年间,中心仅国家级项目与奖项就获得了11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剧本创作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人才培养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续资助项目1项,国家文旅部重点剧目扶持项目1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1项。同时,还启动了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培养编剧专业研究生的教学项目,五年间先后指导12个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并将他们在上戏最后完成的12部剧作搬上舞台。


二是同年4月创立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主持创作了15部上海校园大师剧;举办了5届上海学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培训学员数百人,学员课堂作业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央军委建党100周年献礼重点剧目等,收获颇丰。


三是2018年创立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策划并主持“一典六史”编纂工程,创建“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创作”与“松江现代人文题材系列戏剧创作”两个平台,并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说,没有各级领导的观念创新,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多的成果。所以我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也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人文松江建设需要找准突破口

【问】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的成立,无疑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她以独立的高端学术机构出现,专注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科学研究,这在上海各区创下了先例。创办这一民办公助的研究院,您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
【答】创办研究院的想法,最早是在2018年3月提出的。当时松江区委提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战略定位,既非常有号召力,又非常切合实际。人文松江建设怎么搞?我认为,也要像抓经济通过G60科创走廊这一新载体去突围一样,要找到突破口,这就需要在体制与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因此,我当时向区委主要领导建议,松江应该有一个在学术研究与创作引领方面具有示范性意义的高端学术机构,名称可谓“江南题材创作研究院”,具体要做的工作,一是创编“一典一史”;二是创作“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其中“一典”,即编纂8卷本《松江人文大辞典》;“一史”,即编写《松江简史》。
2018年12月20日,创立“江南题材创作研究院”写入了中共松江区委文件,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正式着手筹划研究院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安排。在2019年松江区文联元宵茶话会上,我在原有构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概括为“四倡”:即倡导“云间风度”,倡行“一会一品”,倡办“一院一馆”,创编“一典五史”。“一院”,还是指研究院;“一馆”,即“上海根人文故事创意展示馆”(现改为“上海根历代名人故事展示馆”);“五史”,即《松江文学史》《松江戏剧史》《松江绘画史》《松江书法史》和《松江简史》。后来我在调研松江的民间诗社情况时,又新增了《松江诗歌史》的编纂计划,成为了现在确定并正在有序推进中的“一典六史”。


2019年3月16日,原“江南题材创作研究院”易名为“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这一改,研究院的使命就更清楚了。2019年7月13日,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正式揭牌。在2019年松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成立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与“启动《松江人文大辞典》编纂”成为其中一项工作内容,而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做实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并在附件中对“一典六史”专门作名词解释。2020年5月29日,我正式接到中共松江区委关于任命陆军同志为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的正式文件,从这一天起,一直以民办公助方式运行的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开始正式进入转为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的工作流程中。



可以说,无论是以民办公助的方式运行,还是转为正式的事业编制管理,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的问世,都是得益于松江区委、区政府营造的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推动创新的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得益于各级领导与各路乡贤的全力支持。

兼顾文学艺术创作与人文科学研究

【问】此次研究院出品的大型原创儿童剧《公鸡下蛋》,获得田汉戏剧奖剧目奖,让大家再次领略了研究院的专业水准和艺术造诣。那么,研究院创立至今,主要完成了哪些工作?
【答】研究院自创办之时,目的就非常明确,那就是坚持创作与研究两条腿走路,以文学艺术创作与人文科学研究的精品力作助力人文松江建设事业。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正在有序推进“一典六史”的编纂,全部工作将在2022年底完成。“一典六史”的编纂,全部启用松江自己的学术团队,集聚了松江乡贤的集体人文智慧,这不仅是一项传承历史的大工程,也是一次记录当下人文资源的大普查,更是一场建设松江自己学术研究团队的大演练。在创作方面,研究院共设置了两个平台,一是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加上前期的话剧《徐阶》(即《大明四臣相》),2018年至今又完成了话剧《董其昌》《陆机》《陶宗仪》以及戏曲《春申君》等4部剧本;二是松江现代人文题材系列戏剧。已完成话剧《护士日记》《侯绍裘》,儿童音乐剧《公鸡下蛋》《寻找耳朵的小棕熊》等4部剧本。前后9部剧本中,有7部获得包括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在内的多种项目资助。这9部剧本中,已上演的有4部,其中今年上演的《护士日记》《董其昌》《公鸡下蛋》在社会上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正在筹排、明年即将上演的还有《侯绍裘》《陆机》《陶宗仪》《寻找耳朵的小棕熊》等4部。


按照我的构想,待《侯绍裘》《陆机》两部大型话剧在2021年搬上舞台以后,在条件成熟时,将向社会集中推出两个戏剧三部曲:一是松江历史名人题材戏剧《陆机》《徐阶》《董其昌》三部曲;二是松江现代人文题材戏剧《护士日记》《公鸡下蛋》《侯绍裘》三部曲。作为践行文化强国、文化强区的实际行动,这两个三部曲、六部剧作,可以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松江人民积极贯彻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阶段性成果。

持续打造松江特色文化品牌

【问】前不久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正式由民办公助转变为纳入事业编制管理,身份的转变对研究院的工作方向是否会产生影响?接下来的工作方重点在哪里?
【答】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身份的转变,体现的是松江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和对研究院前期工作的肯定。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沿着建设“人文松江”这一目标,挖掘特色资源,讲好松江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做出新的成绩。
从常规工作来看,考虑到作为在改革创新中诞生的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的实际情况,以及要确保正在有序推进中的创作与研究项目的连续性与有效性,转制以后的研究院的运行也将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主导,在近期内采用双轨制运行方式来开展工作。一是对正在运行的“一典六史”编纂工程,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现代人文题材系列戏剧创作这两大标志性项目,继续沿用民办公助的项目制方式来推动;二是对以已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的研究院名义制订的工作计划与重点项目,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有序运行。包括启动《人文松江研究文库》与《人文松江创作文库》的编纂与出版;每年组织创作一批具松江元素的原创影视故事;完成以科创走廊为背景的影视剧本,举办建国以来松江籍著者出版图书征集与研究,以及按照松江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的要求,围绕“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影视之都”的建设目标,创造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将继续着力于两个重要项目的推进,一是培育松江区新浜镇“戏剧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公鸡下蛋》的成功上演为“戏剧之乡”品牌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深挖新浜镇的戏剧底蕴,培养戏剧新生力量,做好松江文化新品牌的孵化与打造。二是筹建上海根历代名人故事展示馆,拟以故事的形式集中展示300个彪炳史册的松江历代名人的辉煌事迹,用以弘扬先贤德业,激励后人奋进。
【问】作为一位已出版了13部个人著作、主编了30多种专业图书的学者,一位有36部大戏被搬上舞台的剧作家,能不能透露一下您个人近期有哪些创作与研究计划?


【答】与你说一个小故事吧。几天以前,即11月30日,凌晨四点,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高等戏剧院院长叶长海教授给我转发了上海师范大学著名学者翁敏华教授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文字,内容如下:十一长假在淮南寿县拜见春申君黄歇之墓,读到纪念文中引用的一首上海童谣: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再挖春申塘……。回沪后就兴兴头头要找春申塘。今天到两位朋友的松江寓所游玩,偶见一条流经他们小区南边的运河,据说就是春申塘!喜出望外。对了,这里附近就有沪杭铁路一个春申站,植物园附近又有春申港,这一带名春名申的马路多了去了,怎么就没有立碑纪念或索性设座纪念馆呢?接着,叶长海教授微信我说:请问陆教授,松江是有春申塘么?值得注意。你们有没有写过春申君的戏?翁文问纪念馆,我问纪念戏,两者都需要。也许都已有了?我当场回复我十分敬重的师长叶长海教授,说松江有春申塘,还有一个春申君祠堂,是时任中共松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汝皋创意策划,并与时任春申村党委书记的何德明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建造的,大约是在2002年落成。我作为当时的首届松江区文联主席主持了开堂仪式。有趣的是,那首儿歌就是当年我创作的,歌词的完整内容为:“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生公,住在伲村头黄泥浜”。想不到以假乱真,被写入纪念文中。虽然歌词的内容是虚构的,但我当时考虑,如果有一首儿歌能留下来供后人传唱,至少可以让将来的人们在对历史存疑的同时去关注祖先的来龙去脉,从而不忘先贤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留下的辉煌足迹。
另外,《春申君》剧本我们也早已完成,曾获上海市文艺创作项目重大选题资助,剧本刊登于《艺海》2020年第4期,原来说好此剧由上海越剧院上演,因故搁浅了。
讲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每一个从事文化与教育的职业人,对创新、创作、创造的热爱一定是其天然的禀赋。虽然我年事已高,事务繁忙,但一方面,“位卑未敢忘忧国”;另一方面,由创造性的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如我每次看到家乡大街小巷“上海之根”这几个字的标识时,作为命名者,内心都会涌动起对家乡的热爱,也为自己当年能获得为家乡命名的机会而感到自豪与欣慰。所以,创作与研究,是我永远不会丢下的一个使命。


总之,我个人的创作与研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要进一步同心同德,努力把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进一步深耕厚植细作,充分挖掘松江在民俗民风、名人名作、名胜名迹等方面的丰厚文化底蕴;进一步创新探索,努力打造一批松江特色鲜明、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新品、优品、精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是要学习好、贯彻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信创新也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当然,创新,不能不讲情怀;创新,不能忘记传承;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创新,不能不讲规则!这也是我们研究院的每个同志都必须要禀持的根本原则。

来源:劳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6:33 , Processed in 0.03239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