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5|回复: 0

破晓之光: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一)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5-26 09: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观察 作者:吴基民 2016-05-2607:00:28

1920年8月初的一个早上,17名身着长衫或穿着西装、年轻的或已经不再年轻的男子鱼贯进入了挂着《新青年》出版社铭牌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大会……有人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比作中国共产党的“胚胎”,或者“产房”。其实它更像是在漫漫长夜里升起的一道璀璨霞光。围绕着它成立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预示着一个伟大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很快就要到来。


1920年5月1日,在上海出版的《新青年》刊出了“劳动者纪念号”,这是陈独秀由“宣传资本主义变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标志”


1920年2月19日,农历除夕,一艘由天津起航的客轮徐徐抵达了上海。天气很冷,寒风夹着雪珠,陈独秀从船上下来连连打着寒战,连日的疲惫加上着凉,他感冒了。一下船就由他的学生许德珩和张国焘安排,住进了惠中旅社。


坐落在汉口路上的惠中旅社是上海滩颇为高档的旅社,但陈独秀感冒缠身、孤身一人还是颇感不便,于是过了年陈独秀便被他的同乡好友汪孟邹接去,住进了他主办的亚东图书馆,4月初又搬到了他的同乡原安徽督军柏文蔚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现南昌路100弄2号)的私宅。


这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住宅,独门独户,一客厅一厢房,上下二层。环龙路地处法租界,与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仅一步之遥;与霞飞路(今淮海路)也不过几分钟的路程,闹中取静,既安全又舒适。但近百年过去了,老渔阳里的这两排住宅已经衰微破败,只有2号那色泽暗淡的水泥砂浆外墙上挂着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铭牌,似乎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住着一位中共建党史上绕不开的伟人。也是在这里,发生过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独特光亮的故事!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由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1916年9月1日改名《新青年》,在中国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陈独秀一到上海,虽身患感冒,仍对报界发表了谈话。他说“北方文化运动,以学界为前驱……其最可痛心为北京市民之不能觉醒。以20世纪政治眼光观之……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此是太息者也”。(《民国日报》1920年2月23日)这表明,他的目光与精力,已由学生界、知识界,开始转向工人阶级;由北京转向上海。


陈独秀身在上海,裘弊金尽,没有职业,生活清苦,靠写文章、编刊物、到处演讲为业。他花了很长时间深入工人之中,与各色人等控制的工会打交道,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像上海的工人团体就再团结一万个也是不行的。”觉悟的工人必须“另外自己组合起来,组织真的工人团体”。4月2日,他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4月18日,他参加由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等组织的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劳工旨要”的演说。同时在这次筹备会上,被推荐为顾问及中华工业协会的教育主席,自愿出任工人的义务教授。


“五一”劳动节到了,上海5000多工人在西门体育场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一时红旗招展,欢声震天。人越聚越多,西门体育场容纳不下了,大会组织者不得不一次次地变更场地,最后定在了老靶子场。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陈独秀作了演讲。最后大会通过决议,第一次提出了8小时工作在内的“三八制”要求;发出了“抗议军阀压迫”、“劳工万岁”的呼声。



也是在这一年的5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六号定为“劳动节纪念号”,篇幅由原来每期130页至200页猛增到400页,广泛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工人阶级,尤其是上海工人阶级的工作、教育、帮会、结社等各方面的生存状况。蔡和森认为:这是陈独秀由“宣传资本主义变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标志”!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导致了《新青年》的停刊:陈独秀提出,这一期刊物虽然有400页,但是专门为下层无产者写作发行的,不应该加价。但《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方群益书社老板陈子沛陈子寿两兄弟认为,这一期页数太多,又有锌版又有表格,排工费就贵了许多,如果不加价亏本太多,一定要加价。这样双方就闹翻了。

被誉为工人喉舌的《劳动界》


于是陈独秀决定酝酿成立“新青年社”自办发行。4个多月后,《新青年》杂志复刊,但它已经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1920年代的上海星汉灿烂:毛泽东、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戴季陶、李汉俊,有的稍纵即逝,如流星一般陨落;有的高挂夜空,永远闪烁迷人夺目的光亮


1920年代,当时身居北京的鲁迅先生感慨道:“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1920年至1922年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古战场的情景”。


而上海恰恰相反。除了1920年从北京迁回上海的《新青年》外,邵力子主编的《觉悟》(《民国日报》副刊),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等,已经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与宣传,一群最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聚集

《星期评论》编辑李汉俊


1919年,年仅21岁的施存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因《浙江新潮》向他约稿,写了《非孝》一文。行文很简单:施存统从小就受祖母养育,因而他深深爱着自己的祖母。由于家境贫寒,祖母终日操劳,还要受到祖父的打骂虐待,45岁就去世了。施存统写道:“中国历来主张孝道,百善孝为先。我要为祖母尽孝,就要反对虐待祖母的祖父;而我同样要为祖父尽孝,又不能反对他。因此一味尽孝是不合理的,要以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爱来代替不平等的孝。”文章洋洋洒洒,充盈着对封建传统的反叛精神。此文一出,舆论哗然,施存统被视为“孔夫子的叛徒”,被开除出校。刊登此文的《浙江新潮》遭当局查封。于是施存统与《浙江新潮》的主编、年仅20岁的俞秀松,一起离开浙江去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工读互助活动破产后,又一起来到上海。


陈望道也是因受《非孝》的风波影响而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退出的。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父母含辛茹苦供他上学,之后又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在浙江一师当国文教员,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但“一师风潮”后当局一定要开除校长经亨颐,陈望道决心与校长同进退,便自动离职到上海找到了戴季陶。



戴季陶和邵力子希望他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陈望道欣然应诺。陈望道带着厚厚的一叠书与朋友们的殷殷期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义乌分水塘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点亮一盏小油灯,夜以继日地工作了起来。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办了“外国语学社”


1920年5月末陈望道带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文稿来到上海。按照原定的计划该书是准备在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里连载的。但《星期评论》在6月底被当局查封了。陈独秀决定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即“新青年社”出单行本。这本书竖版直排,用5号铅字,全书共56页,原本是水红色的封面,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半身坐像的照片,上面写着:共产党宣言,马格思、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上面还印着一行小字“社会主义研究社小丛书第一辑”。但是非常可惜,水红色封面版的封面将“共产党宣言”误排成“共党产宣言”。定价为“大洋一角”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正式出版,第一版1000本很快售尽,9月重印1000本,旋即售罄。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界上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后来在对斯诺的谈话中深情回忆:“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党宣言》就是这三本书之一”。


毛泽东是1920年5月抵达上海的。1919年末他在湖南领导了驱张运动,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大获成功。他到北京拜访了李大钊、胡适等,然后来到了上海,住在哈同花园旁哈同路民厚里29号(现安义路63号)一个石库门房子里。


5月9日,毛泽东赶到黄浦江畔的码头送别了又一批赴法国留学的6位新民学会的朋友,以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陈独秀多次相见。


在老渔阳里2号,毛泽东与陈独秀促膝长谈,以后毛泽东对斯诺曾回忆过这些长谈: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影响我也许比任何人要大。”“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9 15:53 , Processed in 0.0284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