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19-10-2517:31
摘要:男性在22到24岁、女性在28至30岁达到峰值骨量,趁年轻要多存点骨量。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位居全球第一。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50岁以上女性都患有骨质疏松症。
近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共同举办了“强骨中国行——骨健康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在活动上,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程群接受了上观新闻的专访。
【骨质疏松为何找上年轻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它最大的危害是会引起人体骨骼脆弱,大大增加骨折的风险。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现如今,不少中青年人也面临着骨密度下降的威胁。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那些骨密度低的年轻人大都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
很少运动;很少晒太阳;喜欢熬夜;三餐不规律;减肥不当;喜欢喝浓咖啡与浓茶。
运动中一定的应力刺激所产生的生物电能帮助钙离子沉积于骨骼,使骨骼更强壮。而缺乏日光照射,体内就容易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对食物中钙的吸收,同时也能促进骨骼的矿化。饮食不均衡,尤其是长期钙质摄入不足,会引起骨密度下降。浓咖啡与浓茶则会促进钙质的排泄。
骨质疏松偏爱女性,这是因为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身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而逐步降低,雌激素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我国女性的平均绝经时间在49岁左右,但是近年来更年期提前,也就是人们说的“早更”人群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女性在40岁左右就早早进入了围绝经期,身体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衰老便会加剧,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提升骨量三步走】
从出生起,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会逐渐上升,在成年后达到最高值,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男性在22到24岁达到峰值,女性则在28至30岁达到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量银行”储备越多,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晚,程度也越轻。
达到峰值后,骨量会进入一个平台期,一般在40至45岁之后逐渐下降。到90岁时,人体的骨量大约会跌落到3岁孩子的水平。
程群主任提醒,要想预防骨质疏松,年轻时必须要多多储备骨量。储备骨量的方法无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适当运动。负重锻炼可以促进骨量的积累。建议年轻人经常跑步、进行球类运动、爬山。老年人则适合走路、健身操等运动。
二是摄取足量的钙质。值得注意的是,喝骨头汤并不能补钙。理想的补钙食谱包括:每天保证摄入300毫升奶制品、吃一个鸡蛋、吃适量的坚果,比如两颗大核桃、一勺黑芝麻。
如果甲状腺没有问题,则可以吃一些海带、虾等海产品。如果尿酸在正常值,则可以吃一些豆制品补充钙质。此外,一定要少喝浓咖啡、茶以及腌制食品。
三是注意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最自然的方法,因为皮肤在接受日光照射后能合成人体所需的大部分维生素D。每天15分钟、暴露身体三分之一以上的皮肤,人体就能获取每日所需的维生素D。假如无法暴露身体三分之一以上的皮肤,则可以适当增加晒太阳的时间。
维生素D会存储在人体的脂肪组织中。对于那些平时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充分晒太阳的人来说,可以利用周末多进行户外运动,补晒太阳。如果遇到连续阴雨或实在晒不足太阳,则建议口服维生素D。
【高危人群定期测骨密度】
骨量的丢失是悄无声息的,只有在积极补钙的同时定期检测骨密度,才能及时掌握自身骨量的变化。尤其是以下人群,更需留意自己的骨密度变化:
65岁以上的老年人、40岁以后有脆性骨折史、有家族骨质疏松症骨折史、女性绝经较早(45岁前停经)、体重较轻、钙摄入长期较低、嗜烟、酗酒、过度摄入咖啡因、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患有性腺功能减退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这些人群应当特别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最好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
对于已经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来说,补钙和维生素D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据悉,为了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起支持的“强骨中国行——骨健康公益宣传教育活动”还将于全国50个城市的100多家医院启动,预计覆盖10000名公众。通过免费筛查、健康咨询等形式,旨在提升公众对于骨骼健康规范诊疗的意识,科普早期筛查的方式,让更多中老年人摆脱骨松困扰,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