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贾宏图 知青50年 1周前
选自贾宏图:《我们的故事--100个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态》(三)
贾宏图 1946年5月出生,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一营(瑷珲哈青农场),1976年12月返城,曾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文化厅、黑龙江日报社、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省人大任职。现为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七届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鲁迅文学奖第二、三、四届报告文学评委。曾三次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曾获“当代文学奖”和“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曾多次获东北及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文艺大奖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征文奖。出版文学著作二十余部。
文中主人公周确:
毕业于哈尔滨市51中学,1968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现在为锦河农场,位于黑河)。
周确: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编委、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现任新华书画院龙江分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
从小山沟飞向大世界 贾宏图
2004年4月8日,由纽约飞往墨西哥城的班机上,坐满了肤色不同、着装各异的旅客。坐在前段舷窗旁那穿深色西装的中国男子,手举一台尼康D2数码相机,下望地面上不断变化的北美大陆景观与机外翻卷的云;他时而推动变焦环,寻寻觅觅着什么……看着他的熟练架式与手中的专业设备,邻座朋友在猜想:他一定是位到墨西哥旅行的摄影家。
那位朋友仅猜对了一半,他不仅是个摄影家、而且是位很有经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他是中国新华通讯社派驻拉丁美洲总分社的摄影记者、从北京出发转道纽约,要赴总分社所在地墨西哥城上任。这位身高一米八四、浓眉大眼的北方汉子叫周确,是位从业30年的高级记者,原黑龙江分社摄影部主任,现任黑龙江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经过严格的考试与培训,他成为该省及驻地分社第一个被国家派驻国外的摄影记者。
周先生并没有被邻居审视的目光所打扰,他此时正凝视那历史烟云般移动的云朵。他看到了什么呢?透过云层,他似乎看到那烟雾迷蒙的小兴安岭褶皱里的一个小村、那就是写满他青春故事的的兵团老连队。在196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春天,十五岁半的他穿着黄军装,背着行李包,提着一个破旧的牛皮箱,从哈尔滨走进那片大山,成为连队中最年轻的几个屯垦戌边战士之一。那个当年祖父从山东奔海参崴谋生时带回的皮箱里装着他的“玩具”――一台老掉牙的折合式日本“富士卡”相机。六七岁时,他就开始摆弄照相机,也学会了看盘子、冲印像片。他的师傅就是他父亲周象农――哈尔滨一位著名的摄影家。
尽管当时周确同样是个玩心很盛的孩子,但神圣的使命让他操起锄头去铲草,挥动镐头去修路,挥舞镰刀去收麦,抡起钐刀去打草,哈腰扛麻袋上三节跳。到了冬天,还要冒着大雪进山伐木,喊着号子把大木头抬上拖拉机牵引的大爬犁。几百斤重的份量压在他幼嫩的肩膀上,他忍受着并哼出男人的低沉淳厚的歌声。那歌声在大山里久久地回荡,震落树上的雪挂。
在周确扎着麻绳的黄棉袄里,时常会揣着那台带伸缩皮腔的“富士卡”相机。空余时间里,他会给战友们照像,挎枪巡逻于山林间,挥舞镰刀于丰收的田野上,歌唱在清格凌凌的公别拉河边,都是英武浪漫的形象。晚上,他捂起被窝用塑料显影罐冲出胶卷、再印相片,第二天,大家就先睹为快了。那时山沟连队少有照相馆的人进入,照相机更为稀罕物,因此周确拍的片子更显珍贵。有的知青把周确拍的照片寄给亲人,家里又给他们捎来胶卷。这样,周确就成为有机会经常拍照的业余摄影师了,每天忙得很。后来,邻近连队知青、还有老职工都曾求他帮忙拍照。小打小闹的“被窝加工”不灵了,在一位知青排长帮助下,周确利用一个工具库改成一处暗房,安入一台自制的“放大机”。这台放大机可真神:桦木墩是底座,三条松木杆作支架,照相机倒扣,就是放大镜头。让人没想到的是,因为周确对照片影调把握较准,冲洗的底片密度合适,他用这台土造放大机在这山沟暗房洗出的照片儿竟是那样清晰、悦目!当天拍的胶卷,经突击冲印后,几个小时后就能让人看到漂亮的照片了,挺神奇。于是,周确这个连队暗室小有名气了,知青们的工作照和边疆风景照,也如喜报一样飞回知青们的家乡。
其实,周确并不满足当一个照相匠,他的理想是要做父亲那样的摄影家和新闻记者。他把父亲送他的《摄影原理与实用》(张印泉著)、《暗房技术》(达军著)那两本书读了不知多少遍;还有家里捎来的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和《新闻摄影》也都让他翻了个烂。边看、边学、边干,他自己琢磨出不少新道道。这时,那台老相机已不再是他的玩具,而成了他的“武器”。他用它记录下边疆知青的生产与生活的不少精彩瞬间。那些照片后来被发表在《黑河日报》、《兵团战士报》和家乡的《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上。谁会想到,这些出自一个普通小知青之手的千余幅照片,现在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写照,它展示在20多年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情系黑土地”展览上,也印制在许多有关北大荒知青生活的画册与书籍上……连他那只装相机及冲洗材料的破牛皮箱近期也被北大荒博物馆收藏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