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0|回复: 0

一只瓷碗的故事

[复制链接]

9142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084
发表于 2019-6-25 14: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5日  记者 姜晓丹)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记者在倾听广东仁化县城口镇村民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本报记者姜晓丹摄

  “这里是红军露宿的街巷,当时他们人虽多,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这里是红军的秘密联络站,这里是当年红军通过的桥……”进入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的城口镇,红色文化讲解员黄本洲介绍着镇里的红色故事。

  从东至西、从北到南,城口镇每一个村庄几乎都留有红军的足迹。

  1934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举旗西进。其间,红一、三、五、八、九军团,中央纵队先后从江西崇义经过仁化长江、城口、红山等地。城口至铜鼓岭一线,是红军主力必经之路,敌人封锁最为严密。

  奇袭城口镇、血战铜鼓岭之后,红军成功突破敌军第二道封锁线,为继续前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脚下,就是当年铜鼓岭战斗打响的地方。两昼一夜,战火连天,红军战士140多人阵亡。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上山捡的弹壳都有几箩筐。”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内,黄本洲讲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战争虽然残酷,但红军经过前后,留下许多温情。其中,一只瓷碗的故事,凝聚着祖孙五代对红军的特殊情感,在这里广为传颂。

  1934年冬,城口镇东坑半山村村民张堂英家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我们是路过的红军,想在你们家借宿一晚。”见是本地向导介绍,张堂英的父母为他们送米送菜、煮饭洗衣,还医治了一名受伤的徐姓红军排长。养伤一个月后,徐排长要追赶大部队,便留下一只瓷碗在张堂英家,约好革命胜利后再相聚。但这一别,再没有等到送碗的红军回来,当年11岁的张堂英,现已近百岁。

  80多年过去了,原先包碗的红布早已破碎,但那只瓷碗还完好地保存在张堂英家里。

  张堂英的女儿蒙日娇说:“母亲以前常讲这个故事给重孙辈听,这两年她虽然耳聋得厉害,但还是时常提到这个碗,说一定要好好保管着。”

  红军碗念红军,红军街宿红军,红军桥送红军,红军碑祭红军……红色是城口的底色。这段历史虽已数不清讲过多少遍,但每一次讲,黄本洲都十分动容:“村里的老人经常说起当年红军打仗多么英勇壮烈,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一定要感恩和珍惜。”

  站在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下,抬头望去,红军战斗雕塑、高耸的纪念碑以及山上的战壕,仿佛在诉说着峥嵘岁月。回首远眺,蓝天绿树古村,宁静而祥和。这正应了碑文上的那句话:“为有牺牲多壮志,英雄碧血铸新天”。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7-6 03:37 , Processed in 0.0238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