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0|回复: 0

武大赏樱,究竟是谁想多了

[复制链接]

98

主题

6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名博

发表于 2016-3-28 16: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   光明日报     文 /  胡印斌






      近几天,樱花又成了热词。先是武汉大学校史专家吴骁撰文批评武汉某企业到东京闹市区投放赏樱广告,称“商贾不知亡国恨,跨海乱炫彼国花”。接着,不少论者撰文批评吴骁,称其“上纲上线”,认为没必要用激烈的情绪将“国耻”与樱花联系到一起,而是应该“走出历史”。

      在樱花问题上的舆论反转,让人感到惊讶。事实上,武大樱花与日本侵华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此前早有共识,甚至已经进入人们的常识范畴。这一点,即便反对者也无法否认,似乎并不需要专家以“激烈的情绪”来普及。然而,专家居然只能选择撰写长文来辩诬。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确有人遗忘了常识,且遗忘得很彻底。

      樱花当然首先是花,展现着脱俗、热烈、短暂的美丽,没有人能够否认樱花的这种自然属性。“好东西大家分享”,武汉某企业以此为荣,并跑到热爱樱花的日本去做广告,希望有外国人前来赏樱,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从单纯商业的角度考量,此举堪称“精准营销”,没准儿还可以带动武汉的旅游产业。

      但问题是,武大樱花不仅仅是一种花,除了自然属性之外,其身上的社会及历史属性亦不容忽视。正如吴骁指出的,现在武汉的樱花,多是侵华日军栽种的樱花“后代”。武汉大学作为当时侵华日军的一个据点,也并无争议。作为抗战的遗留物,樱花与日军的碉堡、集中营等战争遗留物一样,不可能轻易抹掉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人在花海游,或可暂时忘却尘世的悲伤和痛楚。但赏樱时的忘我、从容,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松抹去历史,更不意味着不惦记,国耻就能够自动消失。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人心之中从来没有纯粹的花草,其间的比兴、移情既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早已内化为一种心理结构。樱花年年怒放恰恰可以一次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土沦丧的惨痛历史。这样的历史记忆并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更不应该受到奚落。

      其实,与“上纲上线”的批评相对立,国人之“习惯遗忘”在直面历史的问题上总是糊里糊涂,才是更值得批评和警醒的。我们所缺的并不是随随便便“走出历史”的轻巧,也不是理性表达情绪的漠然,更不是“记吃不记打”的健忘,而是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当下某种社会情绪的写照。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几乎每一次劫难过后,总有劝人遗忘的声音出现;历史的教训甚至真相都没有搞清楚,就汲汲遑遑地“走向未来”。总以如此功利、犬儒的态度对待历史,必然会陷入历史的循环,不可能长出反思的花朵。

      吴骁的长文在措辞上或有过激,但其深刻的反思精神并无不妥,倒是那些汲汲于“放下”的声音让人警惕。一树樱花各自赏,有人看见绚烂,有人看见门票,有人看见国耻,有人看见宽容,究竟是谁想多了?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13:38 , Processed in 0.0290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