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0|回复: 0

又到粽叶飘香时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9-5-31 15: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0531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柴焘熊

      早先崇明人都把端午叫“端(崇明方言‘端’读作‘颠’)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大麦黄。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处处都端阳。”。

      旧时崇明民间也喜欢赛龙舟。民间歌谣这样说道:“吃罢粽子坐布机,姆妈筘夹(布机上的器件)推得动。吱嗒啊嗒不停顿,只盼落机早完工。完工全家看龙舟,港边到处人潮涌。比赛用劲要吃粽,划船力杜(大)赛蛟龙。看客吃了端午粽,喝彩不怕脸孔红。大呼小叫喊加油,谁最领先谁英雄。”

      当然,由于旧时崇明的河道通江达海没有水闸,河水受潮汐的影响落差大。大潮时水漫河堤;小汛时河底朝天。赛划龙舟只能候潮汛,所以在端阳节亦有只比龙舟扎得好看的“赛龙舟”活动,它大致始于明代,盛于清朝。这一活动重观赏、轻竞渡,以龙舟的建造手工竞技和船上的文艺表演为主。参加比赛的船体制作工艺精细,造型别致,既全面传承了江南地区龙舟的特色,又有诸多独特创造,地域文化风格明显。一般来说,它船身小、船底平、行驶快,宜在当地狭小河道行进,龙头都用香樟雕刻,栩栩如生;龙嘴朝天张开,犹如吞云吐雾;龙尾高翘,气势磅礴。船的前部有亭样式的牌楼,后有艄亭,牌楼前扎“台角”,船上彩旗飘飘,流苏摇曳,整体布局瑰丽无比。

      清代乾隆年间崇明的《瀛洲竹枝词》就有这样的描述:“年年高兴渡龙舟,只为乘潮过节游。儿女装成水台阁,精奇俏艳赛苏州。”词中的水台阁是指扎成的亭台样的龙舟。这一艘艘龙舟聚在一起,每艘船上还有民间乐队演奏江南丝竹,其场景可以和现在的花车展示一较高下。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崇明当时的大同公社文化站,为了参加县里的民间文艺会演,也曾经制作过一艘龙舟,限于经费,它只能在旱地上行进表演。江南丝竹队伍在船内边行进边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

      端午佳节也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崇明人把糯米称之为茶米。崇明历来是盛产糯米的地方。旧时的县志上记载,沙洲崇明产有燕子糯、烂头糯、堆子糯、飞来糯、芦花糯、胡桃糯、香纱糯、牛筋糯等不下十个品种,其中的燕子糯,更是裹粽子的好食材。崇明粽子从芯馅看,有豆沙、红枣、鲜肉、莲子、桃仁、花生、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五月端阳期间,崇明人包裹的最常见、最普遍的粽子是三角粽。除了三角粽,崇明人还喜欢裹长脚粽、矮脚粽、斧头粽、关门粽。最普遍的是用赤豆来裹粽子。粽子的食材还有黄稷、高粱。黄稷跟高粱都有黏性,吃起来口感也好。也有人家以米粉和面粉调成糊状后包裹粽子,此为粉粽,拿时不粘手,吃时不粘牙。

      乾隆年间的《瀛洲竹枝词》写道:“茶米芦包穿粽长,家家蒲酒醉端阳。时交夏至鸣金响,南北渔舟尽转洋。”诗里的茶米是崇明人对糯米的别称。转洋是指渔船从渔场回来。翻译成现代文即是:“芦叶包裹的糯米粽只只细长,家家畅饮菖蒲酒忙度端阳。时近夏至收港的螺号已吹响,南洋北洋的渔船正赶着还乡。”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9 18:54 , Processed in 0.0276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