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7|回复: 0

曲曲弯弯的弄堂 一遍一遍地走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9-4-10 15: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04月08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张静


      烟火气,就如字面意思,是烟和火的气味。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长在南市的老西门,中华路复兴路口的一条小弄——仪凤弄。

      早晨,空气里必定是充满烟火气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生煤饼炉子”。铁皮的小桶,桶口有砖状的围圈。桶下有口,木材劈成小片,再用旧报纸引火,冒了烟,再将蜂窝状的煤饼拿铁钳夹进去。接着便是用竹扇,拼命地煽。烟尽时,炉子便算“生”好了。

      大约是煤饼价贵,抑或是炉火生得不易。印象里,当时打热水,也是去附近的“老虎灶”打水。“老虎灶”就是一个大锅炉烧水,花上几分钱,就可以泡上两个热水瓶。“老虎灶”旁边总有各种早点摊,舅公会抱着我,买上四五根油条,拿根筷子一穿,晃晃悠悠地回家。如今想来,这实在是很环保的购物方式。除此之外,因为家对面有乔家栅,楼下又有大富贵这样的老字号,所以条头糕、双酿团、方糕,生煎、小笼、小馄饨是桌上常客。每次考试,我必是要吃定胜糕,只为图个好彩头。去年,我如今所住的小区对面开了个小小的油条摊。我高兴极了,常去买个粢饭团、一碗豆花,坐在行道树下吃,很是惬意。今年大约是市容整治,就没有了。

      煤炉的火力大多是留给中饭和夜饭。小时候,一般人家是不下馆子的。全家吃得好不好,全凭各家的手艺。舅妈手巧,每逢端午,便会包个粽子。印象最深的还是做蛋饺。打一盘蛋液,乌黑的铁勺搁在炉火上。取一块乳白的猪肥肉,擦一下,勺子泛起油光。舀一勺蛋液,手腕趁势一翻,便是圆圆的蛋皮。放上肉馅,拿竹筷夹起一边,盖过去,便是个饱满的“元宝”。

      煤饼烧完了,由黑变成砖红,敲碎了的煤灰,放进旧搪瓷盆里,便是给猫方便用的猫砂。旧式里弄房总不免鼠患,养猫大多也是为了实用。灶披间的窗户,总是留着一扇,任猫儿们出入。那时的屋顶连着屋顶,瓦片连着瓦片,猫儿们散落其间晒着太阳,到了饭点,才施施然地回家。那时没有现成的猫粮,猫饭是要专门烧的。印象里,舅妈总是拿了泥鳅混着剩饭,煮开了一股子腥味。但猫儿们却一个个吃得毛可以滴出油来。

      记忆中的“烟火气”,还包括那曲曲弯弯的弄堂,一遍一遍地走。在我所居住的老西门,弄堂四通八达。放学后,我常和朋友一圈圈地散步,说不完的知心话,说着说着天便暗了,才各自道别归家。那时没有手机、iPad,只有电视和书。电视节目也不太丰富,所以大量的时间只能交给书,逢着周末,还会去文庙逛书市。文庙的书市质量极高。直到现在,我还是偏爱旧书的纸张、排版、字号,更不用说那些如今几乎绝迹的插画。

      1996年前后,老西门曾经历过一轮旧区改造,我家从此搬到了浦东。尽管我在那里度过了16年,但后来并不太想得起那个老宅。搬的时候,我曾偷偷跑回去,看着推土机把老房推倒。心中有点感伤,但过了也就过了。

      今年,我已年近不惑,所以有点怀旧。上周我特地去了一次文庙,惊喜地发现书市还在。回到家后,我还上淘宝搜了搜铁勺,想下次跟舅妈学做一回蛋饺。但煤炉的火气,大概是寻不回了。伦敦的街道偶尔会让我想起,幼时与好友一遍遍走不完的曲曲弯弯的弄堂。对老家的怀念,大概只是这些。

      人的记忆是不太可靠的。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选择,如长河之水,一路向前,逝者难追。就好像“老虎灶”、“煤饼炉子”这些老物事,经过了记忆的“加工”,往往变成一些有审美意味的意象。为了打两瓶热水走上两里地、生个炉子PM2.5爆表的“不便”都被偷偷过滤。如果说有遗憾,我会希望那些旧宅被全然推倒前,能够被认认真真地记录、研究和分析,不被草率地替代。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如果可以视之为树木,任其自然生长,又能加以精心照料和修剪,大概,会更无遗憾。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9 18:53 , Processed in 0.0260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