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89|回复: 0

复兴西路147号:坐在柯灵的书桌前

[复制链接]

98

主题

6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名博

发表于 2016-3-4 16: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   解放日报     文    沈轶伦


柯灵(1909-2000)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就能浮现出柯灵的背影。那是过去我在复兴西路上走着,看见柯老独自在前面散步。他说他正在写书,因为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在反复推敲。散步的过程也是他创作的一部分。我永远记得他思索中的样子。”

  日前,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正式向公众开放,在开幕式上,主持人曹可凡追忆这段往事。许多曾住在这个街区的人,都有共同的记忆。在静谧的道路上,曾看见柯灵独自一人或与夫人陈国容缓缓散步的背影。这是这位老人留给邻人的身影,也是他留在这座城市的足迹。

  从1931年初到上海,到2000年在沪去世,柯灵一生与上海的情分深重。人生最后40余年,他和夫人就住在复兴西路147号203室的居所里,在这里,柯灵写下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


  如今,曾见证过老人伏案疾书的书桌将展示在世人面前,柯灵的拐杖就倚在椅背上,仿佛他只是走开一会儿去楼下散步了,马上就会回来继续书写。



柯灵故居(水彩) 张克伟 绘


  曾与董竹君为邻

  复兴西路147号,是一幢带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特征的公寓住宅,建于1933年。作为昔日法租界范围内的高级住宅区,这一区域内的大部分建筑被明令只能按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

  147号就具有螺旋柱、半圆券门窗等典型西式建筑元素,外墙拉毛砂浆刷成米黄色,人们可以从街面上沿着楼梯,直接走到二楼。屋内的门窗洞也有矩形、半圆券洞、菱形等西方窗棂样式,或带有曲线线脚装饰,或有铸铁窗花饰,出挑小阳台底部螺旋形装饰以及具有优美弧线的铸铁围栏,都显示着屋子的西式审美。

  从外部看,这是一幢独立花园别墅。但事实上,房屋内部却是独立的公寓建筑。建筑平面布局底层一套,二层两套,三层一套,且每一套均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卧室、起居室。多户人家同住一幢楼内,不会互相影响。

  该住宅曾为国民党要员陈伯藩所有。1889年生于上海的陈伯藩,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会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后,房屋归政府所有,1951年左右,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由法华路住所迁居至此处。这位独自在沪经营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馆的奇女子,当时将这两家企业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扩建为锦江饭店,作为接待中央首长和国宾之用。1960年底,董竹君迁往北京居住,当时考虑到她以后来沪居住方便和身体状况,上海决定为她留下147号房子并代付房租直至1966年。

  几乎与董竹君同时入住147号的柯灵和夫人陈国容住在二楼203室。此后数年间,柯灵先后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陈国容家一共有四姐妹。1960年出生的朱欣是陈国容最大的外甥,打记事起,他就常常在柯灵夫妇膝前玩耍。他管大姨夫柯灵叫“大父”,也按照江浙一带的习俗,以男性长辈之名称呼没有生育的大姨妈陈国容为“大伯伯”。在他的印象里,爱好阅读的柯灵很快把房间变成一个大书房,杂志、书籍、报刊将屋子堆满到几乎无立足之地。

  书香,成为这屋子给朱欣最直观的味觉记忆。



柯灵书桌


  回看血泪相和流

  因为陈国容的长辈多在银行执业,因此也从娘家带来一张银行职员使用的铁桌给柯灵作为书桌。在这张书桌上,柯灵曾密密麻麻分类叠放着各种书籍、工具书、与作者友人的通信,还有印有《文汇报》字样的稿纸和红蓝铅笔。这张铁桌保持了银行的工作特点,只要将上层的锁锁住,所有的抽屉便都被锁住,十分牢固。

  然而小小书房,锁得住文人的稿纸和信笺,却关不住屋外的风雨。

  1966年9月的一天,柯灵突然被叫到作家协会办公室,旋即就被人带走关押,此后背负污名被羁三年。在这三年中,失去丈夫音讯的陈国容孤苦无告,到处寻找柯灵下落,与此同时,147号203室的书房被封,只余一间卧室可容居住。出事前,柯灵每月有三百余元收入,但失踪后,陈国容每月只有40元可以度日,其中还要费力周转留出钱款来继续支付房租,只为她心中一丝希望不灭,想着要为当时尚不知下落的丈夫保留下一个可回的家。

  然而,在那样看不见曙光的日子里挨着,陈国容终于因为不堪负荷,而在家服安眠药自杀。她给丈夫留下纸条,写着“亲爱的,我们是无罪的,我先走了,真抱歉。”

  所幸,因为发现及时,陈国容被送医救回。但病愈后的陈国容整个人却垮了,这位昔日重点女校的校长,瘫在床上,染上烟瘾,性情大变。很长一段时间,她回到自己父亲、即朱欣外公家养病。在朱欣的记忆里,这段时间卧在病床上的大姨妈总是一支烟接一支烟不断,原本健康开朗的人却沉默不言,即便说话好像也似洋人初学汉语那样生硬,整个人要靠着拐杖才能下床。

  柯灵恢复自由后,来岳父家接陈国容回家,朱欣记得,自己的外公将陈国容搀上三轮车,而家里的孩子们则跑前跑后帮着提包裹。两个昔日精神抖擞的长辈,劫后重逢,却是默默无言,憔悴瘦损。那一幕,一直印在朱欣心里。

  1971年,朱欣的外公生病,由陈国容接去,住到147号柯灵家中。如今向公众开放的柯灵卧室外,内阳台上的沙发,就是昔日外公的卧床。一年后,外公过世,这一天是1972年2月27日,恰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沪。当时,中方政府特意到柯灵家,希望柯灵将一套《二十四史》赠予美国总统,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当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时,发现柯灵岳父辞世,遂未取书。如今在故居里,观众还可以看到,这一套书还安好地保留在客厅《二十四史》专用的书架内。

  由于当时书房和客厅被查封,于是卧室南部的内阳台就成为柯灵的临时“书房”,多用柜翻开前板平放可替代书桌用于书写。朱欣记得,“大父”特别喜欢看各种工具书,还在电台播出英语节目后,跟着学习英文、自习抄写单词。这些场景,现在也都真切地还原在了参观者眼前。



 柯灵旧居位置图


  一切保留着作家生前的样子

  柯灵疼惜妻子。平生最讨厌烟味、也最反对抽烟的他,后来在每月领到生活费时,总是先买好烟,当作礼物送给陈国容。他理解妻子受尽苦难的灵魂需要纾解。

  在书房和客厅解禁后,柯灵在书房里放了一张钢丝床。因为妻子病后神经衰弱,往往夜里稍有响动就会彻夜不眠。而习惯夜里看书读报的柯灵,就会在书房的床上睡去,免得回卧室惊扰妻子。

  虽然在柯灵膝下长大,但柯灵却近乎一次也没有在文学写作上指导过朱欣。反而是陈国容在病情缓和后,每每会让外甥带着学校里的作文回家,把订阅的《红旗》杂志里的语句抄录下来,写在孩子们的作文本里。渐渐康复后的老夫妻俩,恢复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每次柯灵写稿取来稿费后,陈国容就会去旧货市场淘些摆设来布置家里,有时两人也会带着朱欣去天鹅阁或者红房子尝尝西餐。

  陈国容视柯灵为神明,一直到老,还对丈夫尊崇有加。家人一起就餐时,尽管同桌小辈已经都是中年人了,她还要不断叮嘱“先让大父动筷”,“大父吃了,你们再吃”。

  2000年五一假期中的一天,陈国容打电话向朱欣求助“大父不太对劲”。等朱欣赶到,发现昔日沉静的柯灵在沙发上一会儿坐下,一会儿起来,一直拉着衣服说“我的衣服没有拉好”,几十年来从未见过老人如此情绪激动的朱欣,决定叫救护车。

  等到了医院,医生告知家属柯灵的身体出现问题,在入院检查中,向来温文尔雅的柯灵大喊大叫,旋即陷入昏迷。这一年6月19日,柯灵过世。

  陈国容的精神支柱再一次垮了。她将两人一起生活的房间,按照柯灵生前的样子完全保护了起来,如守护着琥珀一般,不动分毫。

  2014年,作家陈丹燕前去拜访时,看到园子里贴墙生长的青藤,已经爬上二楼,爬满了柯灵书房的小阳台,封死了久未打开的长窗,又向四周蔓延,封死了隔壁浴室的窗子。屋内的客厅,保持着柯灵最后一次待客的样子,屋内的书房,也维持着柯灵最后一次写作的样子。桌上书籍整齐未动,放大镜还搁在日历上,一台收音机似乎随时要打开的样子,笔还没收进笔筒。好似柯灵刚刚走开,很快又会回来写作。这一幕,让陈丹燕心中久久震荡,而如今,也将撼动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士。

  这一切都让人明白,陈国容比柯灵多活了7年,这最后7年,她为复兴西路147号203室内两个人共同的居所和回忆而努力守护。一如在风雨如晦的浩劫中,她曾以孱弱的身躯费力保存下这个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10:42 , Processed in 0.0271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