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21|回复: 0

减排发电及德国制造的中国本土化

[复制链接]

98

主题

6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名博

发表于 2016-3-1 17: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邗沟边的一棵树 于 2016-3-1 20:35 编辑

原载   东方早报     作者  柴宗盛
对话:《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    德国 曼柴油机与透平公司首席执行官  Uwe Lauber


Uwe Lauber

  上海经济评论:上海经济发展煤改气有什么好处?
  Uwe Lauber:煤改气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二氧化碳减排。中国制定了非常宏伟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所有燃煤发电厂主要污染物的减排要达到60%,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煤改气。安亭的项目采用我们最新、最尖端的燃气轮机产品,代替燃煤锅炉,二氧化碳减排的程度能够达到30%~50%。二氧化碳减排一年达到近6万吨。

  上海经济评论:煤改气发电成本有什么变化?
  Uwe Lauber:燃煤跟燃气肯定是有区别,但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而不仅是成本。燃煤带来的是真正的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从长远来看煤改气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上海经济评论:要想达到政府的减排目标,只有煤改气?
Uwe Lauber:是,也不是。煤改气减排二氧化碳40%~50%,而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是60%,还有差距,如何把差距填满,就需要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水电、风电。上海每天产生的地沟油有100吨,如果把这100吨油放在我们的发动机里发电,一年下来相当于一个20兆瓦功率的电站,我们已经把它变为现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有15个这样的实践。城市越大,产生地沟油越多。

  上海经济评论:有观点认为现在油价这么低,应该放弃煤炭发电?
  Uwe Lauber:发电成本有两方面,一是发电所用燃料是煤、油还是气。二是建一个电厂的成本。现在油价格确实很低,但中期目标应该是先回到60美元一桶的水平。天然气和油的价格是同步涨跌的。因此电力产业要设定目标,不能让油价涨跌影响天然气的使用。所以我们需要混合型的燃料供应,可再生能源、燃气发电,也需要燃煤电厂。目前的燃煤电厂很多没有去除二氧化碳的装备,如果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去除装备,成本非常高,而且运营这个装置也耗能,耗能比大概是25%,如果电厂的发电功率是1GW,有250兆瓦是用来去除它所产生二氧化碳的成分。如此电厂自己就成了用电大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要继续造新的燃煤电厂,成本也非常高。

  上海经济评论:制造先进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为何如此难?
  Uwe Lauber:生产先进发动机,需要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合格生产技能的技能组。燃气轮机的温度如何去把握,如何甄选材料,怎么样去冷却,等等。先进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生产,需要有跨部门、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中国将来能够生产先进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但是需要时间。

  上海经济评论:德国机械制造一直领先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Uwe Lauber:德国传统上一直是非常依赖于工程能力推动的国家。我们的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培训和教育体系。这套体系在多年以前就建设完成,没有好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学生就不能获得所需技能。从这套体系里走出来的人,都拥有很高程度技能。

  上海经济评论:你们有什么本地化举措?
  Uwe Lauber:几年前我们在常州建了工厂,这个工厂生产我们的发动机、涡轮机、压缩机,同时也做产品设计,也做测试。本地化是必须要做的事,本地化是我们最好的策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整个价值链都进行本地化,不能指望从德国派人来做客户交流,大家语言、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沟通非常困难。

  上海经济评论:将来在燃气轮机方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合作计划?
  Uwe Lauber:我们在中国的燃气轮机的发展轨迹,应该会和其他的产品一样,在安亭所用的燃气轮机机组是我们最新的产品。以后这方面的订单,会逐渐增加,我们也会做进一步的投资,朝着本土化的目标去加大我们的投资,以后可能燃气轮机的机器本身也要实现本土化的生产。

  上海经济评论:中国现在关于集中供电和分布式发电也有很多讨论,分布式发电会不会成为上海将来比较重要的电力提供方式?
  Uwe Lauber:两者并存才能保证用电或发电的灵活性。上海这样大的城市需要分布式发电,但也需要集中式的供电。当然我们希望都是燃气的。上海有一个集中式的发电供电网络,在辅以分布式发电,再加上可再生能源,比如说北面建风电厂,才能保证上海供电、用电的灵活度。

  上海经济评论: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Uwe Lauber:Tom Peters写的《创新圈》(The Circle of Innovation),这本书主要是探讨企业在变革当中如何把握和掌控。

  (作者系《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曼柴油机与透平公司首席执行官Uwe Lauber,摄影:高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5 08:28 , Processed in 0.0293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