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9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说到行道树,上海人难免有点“又爱又恨”的感觉。这些法国梧桐,到了炎炎夏日或者凉爽的秋天,总是那么美,无论是驻足观赏还是漫步在树下,都会让人生出对这座城市无限的情意。不过,在春夏交替的这一两个月里,梧桐的球果会大量落地,毛絮四处飞扬,也会让行人苦恼不已。
1865年,原英租界外滩(今苏州河口至延安东路)东侧开始种植上海市区第一批行道树。外滩的道路早就存在,这批行道树更在于点缀浦江边的风光。或许因为在早上、傍晚走过临江的树边感觉非常惬意,这些行道树一出现,就得到了洋人的赞许,于是12月在外滩道路的内侧人行道上又种植了大量行道树。以后,行道树逐渐在其他道路上开始种植。
行道树的种类是比较多的。20世纪末,上海行道树的主要种类有29种。1929年华界行道树的种类有13种,按照数量的多寡,分别是枫杨、乌桕、白杨、法国梧桐(悬铃木)、黄檀、槐、洋槐、梓、柳、梧桐、重阳木、杨、榆等。
什么是最好的树种?这要看出于什么目的来植树。看风景,翠柳依依;要木材,樟木透香;论硬度,黄檀榆梓……而如果是为了遮阳护路,1893年公共租界找到了最适合上海道路的行道树——法国梧桐。
据1887年法租界公董局年报记载,当时公董局拨款规银1000两,从法国购买250株悬铃木和50株桉树,植于法租界码头、花园。以后又多次从法国进口苗木。1893年12月5日,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决定:“批准订购200株法国梧桐,每株价约1两白银。”
建国后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人认为法国梧桐系外国树种,提出要以中国树种来代替。于是在上海的许多道路上开始种植白杨、箭干杨,有的区白杨行道树占总数的76.4%。但白杨树的养管花工多,费用高,且绿化效果差,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逐渐被淘汰。
经过实践证明,法国梧桐具有生长快、寿命长、耐修剪、树冠大、移植成活率高等优点,为此,70年代以后又对行道树种作了调整,逐步形成上海市行道树以法国梧桐为主、香樟为辅和多树种相衬的特色。
据上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据,当时全市12个区(黄浦、南市、虹口、闸北、杨浦、普陀、长宁、徐汇、静安、卢湾、闵行、宝山)的行道树中,60.60%为法国梧桐,第二位的香樟占15.40%。除闵行外,法国梧桐的占比都在50%以上,静安、卢湾分别高达97.90%和96.70%。
就这样,梧桐树经历了上海的沧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露出了一抹绿色,成为上海的标识。
(雷册渊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看懂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