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05|回复: 0

歌唱真善美,什么年代都不过时 (一)

[复制链接]

98

主题

6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名博

发表于 2016-1-29 20: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邗沟边的一棵树 于 2016-1-29 20:21 编辑

——专访新版歌剧《白毛女》导演、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张奇虹


新版歌剧 《白毛女》剧照

解放日报 首席记者 顾学文

      新版歌剧《白毛女》与延安首演之间,隔着70年的岁月,隔着社会的巨变,隔着几代人的不同审美。
      但她依然广受欢迎:老人为之动情,因为曾经的记忆;年轻人为之“走心”,因为昨天的故事、今天的讲述,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
      为什么70年的光阴不曾消减她的魅力?70年后的今天,复排经典又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

      解放周末:去年年末,新版歌剧《白毛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作为导演的您备受关注。新年之初,您又出版《永远白毛女——红色经典的非凡传奇》一书,大家这才知道,其实您和《白毛女》的渊源颇深,远不止复排导演这一个身份。
  张奇虹:我15岁参加革命,16岁参演《白毛女》,84岁复排《白毛女》,《白毛女》是伴着我长大的。
  1945年,“华北联大”文工团排练《白毛女》,导演舒强让我演一个无名无姓无台词的60岁老大娘,在斗争会上控诉黄世仁。我哪会演呀?就拼命往人群里躲。舒强指着我说,出来出来,我问你,你和喜儿是什么关系?你和黄世仁又是什么关系?黄世仁是怎么剥削你的?我答不上来,只会摇着头说不知道。舒强说,那好,你去村里找个老大娘,跟着她同吃同住同劳动,再写个老大娘的人物小传给我瞧瞧。
  我当时心里想,我一个跑龙套的,干嘛费这么大劲?但跟了一阵我就明白了。后来大家都夸我16岁演60岁演得像,导演还给我加了句唱词。
  1953年,舒强推荐我去莫斯科卢纳卡尔斯基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和导演。留学期间,电影学院的同学拍白毛女的电影,我又演了一回喜儿。
  解放周末:您还记得当年延安首演的情景吗?
  张奇虹:那是1945年的4月,现场挤满了人,观众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陈赓将军是坐在窗台上看完整场演出的。第二天,他遇见贺敬之(《白毛女》剧本的主要执笔者)说,“昨晚在窗户台上叫好的就是我。”当时,他直夸这个戏能演20年,没想到现在过了70年还在演。
  从延安开始,我们一路演到了张家口、哈尔滨、北京,乃至全中国,场场爆满。作家丁玲这样描写看戏的场景:“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团的怒火压在胸间。”
  那时候,好多剧组都演《白毛女》,全国有很多个喜儿,光靠一两个喜儿根本演不过来,大家都要看哪。
  解放周末:70年后回想起来,哪一场演出让您记忆深刻?
  张奇虹:1946年7月在怀来的那一场吧。当时喜儿由王昆、孟于、陈群三个人扮演。我们行军到了怀来就搭台、挂幕布、点汽油灯,天黑了就演出。战士们坐在挎包上,老乡们站在后面,也有的爬在树上,还有不少人站在高坡上。当观众看到杨白劳被逼死时,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演员哭成了一片。我记得当时一起看演出的还有国民党的俘虏,他们也抱头痛哭,其实他们的身世和杨白劳是很相近的。
  才演到大春参军回到村里,部队政委突然跳上台大声喊停,他说,感谢文工团的精彩演出,但现在接到上级命令,队伍马上要奔赴战场。这时,台上台下齐声高呼,“打倒黄世仁!解放大同!活捉楚溪春!”(当时的敌方总指挥)。
  我们赶紧撤台,跟着部队一起转移。当晚夜行军,上级让我们把白毛巾系在挎包上,后面的人眼睛盯着前面人的白毛巾,怕走丢了。我盯了一会儿就打瞌睡了,头顶上炮火连天,可我就是睁不开眼,纯生理上的疲倦。因为我白天要挨家挨户问老乡借服装和道具,团里常备的只有几个主角的服装,其他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演到哪儿借到哪儿的。妇委会主任给了我一辆旧自行车,我靠它把借来的东西推回团里。白天借衣服、道具,晚上演戏,演完还要急行军,我那时还是个少年,就顶不住了。旁边的人怎么掐我、拧我都不行,眼看就要倒下了,还好前面有位同志给了我一把花生,我就是靠着这把花生米坚持走下去的。
  解放周末:与《白毛女》的这份深缘,给您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张奇虹:可以说《白毛女》与我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它不仅培养了我的人生观、艺术观,更让我懂得了人活着的意义。至今,我都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我常说:我们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

  很多战士把“为喜儿报仇”这几个字刻在枪把子上

  解放周末:自1945年诞生到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每一个兵种、每一支野战军、每一个兵团文艺团体,都演过、看过《白毛女》;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的前后,都曾响起过《白毛女》的旋律。战况频仍,为什么还要坚持演出?
  张奇虹:因为演戏也是在打仗,打一场特殊的仗。
  怀来演出被中断的那次,后来我们的部队打了大胜仗。部队杨成武司令员给文工团写信说:“怀来战役敌军几倍于我,但我们的战士非常英勇顽强,因为他们的刺刀尖上有文化——带着 《白毛女》 激发起来的仇恨和力量投入战斗。所以,战斗的胜利也有你们文工团的一份功劳。”
  尽管《白毛女》讲述的是一个佃农家庭的故事,但当时的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喜儿与杨白劳,这个故事与人物极具典型性。也就是说,《白毛女》准确地抓住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有人说,《白毛女》“唱出了一个新中国”,这其中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它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上。很多战士把“为喜儿报仇”这几个字刻在枪把子上,还有很多战士是喊着“为杨白劳报仇”走上战场的。
  解放周末:全国解放后,人们对《白毛女》的热情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反而一浪高过一浪。
  张奇虹:1949年全国解放,我们文工团跟在战士们后面,打着腰鼓进了北平,在国民戏院里演出了歌剧 《白毛女》。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同名黑白故事片,1951年影片公映时,全国一天的观众就达到了47.8万多人,创下了当时中外影片卖座率的最高纪录。198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90周年,又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1985年,歌剧《白毛女》复排上演,由当时的青年歌唱家彭丽媛扮演喜儿。
  这70年里,各种艺术形式的《白毛女》,其实一直都在演。
  解放周末:70年经久不衰,这样的魅力根植何处?
  张奇虹:《白毛女》的成功,一部分是因为故事的传奇性,但更重要的是,当时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们做了开创性的艺术创作工作。他们将一个“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进行艺术构思与升华,使之成为一部生动反映当时的时代、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
  《白毛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延安鲁艺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来的中国第一部歌剧,也是民族歌剧的一个里程碑,因为《白毛女》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起来了,而且她的民族性非常强。比如用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的曲调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表现了喜儿盼父回家的喜悦;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塑造了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表现喜儿在黄家所受的压迫;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凸显喜儿的不屈和抗争。这些民族元素的引入,使作品很接地气,传唱度非常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8 05:41 , Processed in 0.0292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