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明 来源:新读写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笔会》
《文汇报》的笔会副刊,创办至今已有70年。因为所刊发的文章一直保持着高品质,因此常被选中,出现在各地的中考、高考试卷中;更有很多经典作品被老师们作为阅读素材。
路明的《静安别墅,我的弄堂》,便是其中之一。
静安别墅,我的弄堂
路明
1、
它是上海最著名的弄堂,它是凝固了的时光。南京西路1025号,静安别墅。
上世纪二十年代,南浔富商买下这块地,建起了十二排三层红砖洋房,轰动上海滩。雕花地砖,花园庭院,阳台带巴洛克风格的纹饰。租金贵得离谱,要用金条支付,因此第一代居民大多是洋行上班的高级白领。
张爱玲在《色戒》中写到的“印度珠宝店”、“西比利亚皮货店”和“凯司令咖啡馆”,就开在弄堂口。
三四十年代,这里往来着诸多名门望族和社会名流,蔡元培、于右任、郑小秋都曾在此小住。当然也不乏众多姨太太、交际花,以及国际间谍。
孔祥熙在1942年购得大部分静安别墅产业,后委托美商中国营业公司经租。小时候有老人跟我讲,房子是孔先生的,将来等台湾统一,要还给孔家的。
锣鼓声中,工人阶级搬进了静安别墅。一栋小楼硬塞进去八九户人家。公用浴室,公用阳台,公用灶披间(厨房),甚至每一只水龙头都是公用。
家家建阁楼、搭棚户,各显神通,十几平米愣是可以住四代人。六六年美新老板屋里厢抽水马桶堵塞,房管所来人一捅,下水管里捅出一卷卷美钞。类似的花边新闻,至今仍为老房客津津乐道。
九十年代起,附近的老弄堂一个接一个拆了,相继建起了波特曼、梅龙镇、中兴泰富、恒隆这样的摩天大楼。
静安别墅的居民心动了。多年来,他们受够了早起抢马桶的日子,眼馋那些煤卫独用的两室一厅,又不情愿搬到彭浦、江桥这些“下只角”。
“坍台伐?”住在静安别墅再有诸多不便,讲出去多少是个身份。他们无比期待着拆迁的那天,潜意识又在抗拒。
一时间,小道新闻漫天飞,阿婆们见面不再是小黄鱼几钿一斤,而是“有撒讲法伐?”。晚饭后弄堂里走一圈,能听到七八种“内部消息”。
2002年,静安别墅名列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确定不会拆。有些人难掩失望,有些人却松了一口气。几分惆怅,几分自豪。他们自嘲,这回想当乡下人都当不上了,每天仍旧为谁家霸占厕所太久,谁家自来水多用了争吵不休。
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这是我的弄堂,也是我关于这座城市的最初记忆。
弄堂里,曾有家卖玩具的小铺子让我流连忘返。我最眼馋那个大擎天柱,天天跑去看。可我知道,四十块钱,相当于爹妈小半个月的工资,当年只有个体户家的小孩能玩得起。于是我揣着三毛钱一包的划炮,回头望一眼,恨恨而去。
除此之外,记忆中的童年没有阴霾,仿佛天天阳光灿烂,快乐得不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