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淮海战役结束后,一名战俘表示,当这支特殊部队一亮相时,他就知道国民党军队必败无疑!这支特殊而又神奇的部队,就是第三野战军文工团。
原题:淮海战役中,为何这支特殊部队一亮相,敌军就自知必败无疑?
淮海战役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他们仅有数十人,手中的武器不是刀枪,也不会冲到第一线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厮杀,却为夺取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淮海战役结束后,一名战俘表示,当这支特殊部队一亮相时,他就知道国民党军队必败无疑!
这支特殊而又神奇的部队,就是第三野战军文工团。
1948年冬,正当辽沈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淮海平原上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在毛主席的亲自部署和指挥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对蒋军几十万主力部队进行围歼的大战役展开了。
第三野战军文工团跟随部队投入了战斗,他们在阵地上,在行军途中,在我军筑成的坚固包围圈中展开了活跃的火线文艺活动。
部队刚占领运河铁桥,三野文工团就跟着插到陇海路南,全体成员都卷入到追击敌人的洪流中。
公路上,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在前进,送弹药、运伤员的民工川流不息地在奔跑,数不清的炮车、骡马滚滚而过。夜晚,远处火光闪闪,机枪声、炮声交织成一片,犹如风吼雷鸣一般。前进的队伍中不时传来短促声音:“快跟上,别叫敌人跑了!”千万个人组成了一支无敌的大军,排山倒海扑向敌人,千万颗心怀着一个信念,乘胜追击歼灭敌人。
在这种战斗气氛中,大家都感到需要把每个人心里想的全唱出来,于是反映追击的歌曲就创作了十多首。其中,文工团成员沈亚威谱写的《乘胜追击》一曲集中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绪,很快就在部队中流传开了。
部队占领了运何铁桥,三野文工团有些团员就立即赶到那里,经过一夜功夫,强占运河铁桥的歌曲就谱写出来了。
首歼黄伯韬的喜讯传来时,部队真是群情振奋。消息传到哪里,哪里就沸腾起来。最先拿到捷报的同志,到处奔走相告。沈亚威又第一时间写出《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一曲。
歌曲谱出后,三野文工团立即在部队演唱和教唱,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战士们这么快能听到颂扬他们战绩的歌声,真好似得到最大的奖赏。
战役发展到第三阶段,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被围困在我军强大的包围圈中。敌军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包围圈里没吃没喝,混乱一团。广大指战员对敌军充满了蔑视、嘲笑的情绪,个个摩拳擦掌,只等一声令下,发起总攻,聚歼敌人。 《狠狠地打》这首歌就真实地反映了部队战士们的这种情绪。当沈亚威在屋里刚写出第一段唱词时,另一位文工团员张锐就在打麦场上开始教唱,边写边教,速度很快,也好象冲锋打仗一样。晚上三野文工团已经在阵地上给部队演唱了。战士们听到这样生动、活泼、富有风趣的歌曲,那个高兴劲儿真是无法形容。
文工团不光唱歌跳舞,还想尽办法为打败敌人作贡献。他们在一块大红布上面,用剪刀代替铅笔,剪出“投降是生路,顽抗是死路,欢迎蒋军兄弟投诚”的字样,用竹竿撑起来,上面再绑上食物、香烟、通行证等。天刚放亮,就有差不多半个连的国民党官兵主动投降。
战役结束后,已先后有五十多名国民党高级军官被我军俘虏。陈毅指示部队将他们押送到后方,临行前要求三野文工团唱几首歌为战俘们“送行”。
文工团每唱完一曲,这些特殊的观众就热烈鼓掌。一名战俘深有感触地说:“在战场第一次听到你们的歌声时,我就预感到国军必败无疑。战争还没结束,你们的歌已经写出来,唱起来了,对于我们来说,这真是太可怕了。”
1949年7月6日,在第一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三野文工团演出了《淮海战役组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均亲临现场观赏。演出博得了观众极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夸奖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并对三野文工团在解放战争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人们对部队文工团颇多非议,但通过三野文工团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就可以反映出,在革命战争年代,文工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不可小觑的。您觉得这种说法对吗?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