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3-3 15:56 编辑
2017年03月03日 文汇报 记者 范昕 ▲美琪大戏院旧照,这家剧场今仍沿用旧名,开门迎客。 复兴中路上,有着74年历史的上海大戏院历经三年整修,即将开门迎客,破茧重生,续写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着“东方百老汇”之称,市区曾涌现出多达百余家剧场。此后的时光蹁跹间,不少老剧场陆续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剧场依然伫立街头,还能为今天的人们所走进,或看一场话剧,或听一台交响乐。只是,你又可知它们映出的那些上海往事?
美琪大戏院:牵起一代代市民的集体记忆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于此再度登台,与俞振飞联袂演绎昆曲;台下,少年白先勇的水袖因缘因此而起
伫立在江宁路奉贤路路口的美琪大戏院,自始至终牵起的是市民的文化记忆。
“美琪”之名即是集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于一身。这座戏院当年建在大华饭店的原址,本来打算取名“大华大戏院”,无奈这个名字当时已被其它剧场使用。戏院最终所定的“美琪”之名,是从市民中广泛征集而来的。1941年6月25日至30日,短短5天时间,2000余封应征信件从四面八方寄来。其中有7位“高人”不谋而合为戏院取名“美琪”。他们各有各的理:有人取的是“美轮美奂,琪玉无瑕”之意;有人征引的是古代诗句中的“琪花瑶草”,寓意仙境之物;还有人考虑到的是“大华”的英文名Majestic恰可音译成“美琪”。
第一代留洋归来的华人设计师范文照操刀了美琪大戏院的设计。这幢建筑位于两条马路转角处的入口好似一座圆柱形的巨塔,气势不凡,走进巨塔,美玉的华光更是扑面而来,灿烂缤纷的水晶吊灯、流光溢彩的灯光喷泉、造型典雅的青铜艺术雕塑、有着美丽几何图案的垂直长窗玻璃、采用奶油色磨花石的楼梯和地面……
1941年10月15日,美琪大戏院华丽启幕。戏院用心良苦地选取了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的五彩歌舞片 《美月琪花》 作为首映影片,暗藏戏院之名。一时间,这里是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影剧院,最先进的艺术影宫,上海首映西片的首轮影院。
关于美琪大戏院,最家喻户晓的美谈,是抗战胜利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此重返戏剧舞台。抗战期间,日本人几次三番逼梅兰芳前去演戏,梅兰芳断然蓄须明志,杜门谢客,息影舞台。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唇髭。当年10月,他就登上美琪大戏院的舞台亮起嗓来。这一开口距离上一次登台已隔8年,梅兰芳已经52岁了,他与昆曲大师俞振飞同台演绎起昆曲 《断桥》《游园惊梦》 《思凡》 等选段。
这一季的演出不知连演了多少天,其中一场,台下的观众席中就坐着9岁的白先勇,如今他早已是宝岛台湾著名作家。那是白先勇第一次听到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当梅兰芳饰演的杜丽娘舞动水袖、莲步轻移,将昆曲 《牡丹亭·游园惊梦》 中那段婉转悠扬的皂罗袍唱起,或许并不懂唱词的少年白先勇,竟然有了莫名的哽咽。若干年后,他带着青春版昆曲 《牡丹亭》 世界巡演,让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为更多人所喜爱。
1960年代争先恐后观看沪剧 《芦荡火种》 (京剧 《沙家浜》 的前身),则是美琪大戏院给一代上海人留下的“国民记忆”。原本,上海人民沪剧团创排的沪剧 《芦荡火种》1960年1月首演于共舞台。此后,这部作品经修改,曾于1963年底专程赴京演出。《芦荡火种》 登上美琪大戏院的舞台,正是那回从北京载誉归来。1964年春起,《芦荡火种》 起初打算在美琪大戏院向上海观众作短期的汇报公演。哪知,要求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结果一演就是9个月,总共演了310场,观众达51万多人次。这创下上海有史以来各戏剧剧种上演场次的纪录。当时媒体曾以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突出报道这一消息。有位当年剧场的工作人员回忆,《芦荡火种》 在美琪大戏院演出期间,剧场周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门口“客满”的红灯高挂,等待退票的人排了十多米远。
◆ 今日剧场:2016年4月,美琪大戏院历经改造重新开门迎客。外部修旧如旧,面子是最上海的,里子却是最国际化的,内部舞台设施、音响设备等硬件均全面升级。这家剧场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优质剧目,致力于打造沪上第一家“精选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