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回复: 0

【原创】响应时代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40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751

名博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响应时代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己是毛泽东同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按语发表70周年的日子!
说起知青,知青应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在如何看待上山下乡这个问题上,虽争议不断,但解决问题的症结有时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你自己当时需要一个怎么样的青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又经历了一场震惊世界,举世夺目的抗美援朝战争。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这场正义之战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生产积极性,整个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应该常温常新。从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的高潮时期。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还两次为其写序,并为其中104篇调查报告撰写按语。最后还从一百七十六篇材料中抽出四十三篇,约有二十七万字,印了一个节本,使那些不可能阅读全书的人也能够接触这个问题。在这本书中,有一篇《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的文章,说的是河南郏县有个大李庄乡,曾组织32名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工作,解决了当地农村缺少知识分子担任会计和记工员的难题,毛泽东同志为这篇文章写了按语,“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
毛泽东同志一直关心农村,这是因为中国革命的成败是离不开农村的。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以农村为根据地,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解放以后,发展经济,除了以工业为主导,那就是要以农业为基础了。而这个基础,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而现实是,农村相对艰苦,想去的人不会很多,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按语中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看到,在毛泽东同志的按语发表之前,全国已有青年在农村发挥了作用,这历史是不能否定的。如当时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西由镇后吕村,有一个农家女徐建春,在1950年高小毕业后,年仅17岁的她就和村里四户人家组成一个合作社组,并担任组长。在她的代理下,互助组搞得井井有条,自愿入组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被当地党和政府发现并重视,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还有从1955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山东青岛和云南昆明等省市先后有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垦荒”的号召,发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其中上海先后有3批5次共计1713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到江西鄱阳湖畔的德安县垦荒。
毛泽东同志按语的发表,在全国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对已上山下乡的青年是一个鼓励,对还没上山下乡的青年是一个促进。后来就有很多青年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出现了像董加耕,邢燕子,侯隽,赵耘先进个人以及一批先进集体,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哪个年代,没有听到有人说它不好,反而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成为大家的榜样。更不用说,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产生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的这样一种说法。
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最艰苦的地方。要到农村边疆去,首先要面对一个如何对待艰苦的问题。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不怕苦,不怕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要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想舒舒服服干革命是不可能的。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就不会出现拿苦来说事。只有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用苦说事,只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
我出生在1949年,我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让人奋进的时代。在我上小学时,出现了雷锋这样一个光辉榜样,当时社会上形成了讲雷锋,做好事的良好风气。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火红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又相继出现了像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当时感觉解放军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很多人很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也是其中之一。那时报纸电台天天讲学雷锋,学校也处处宣传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弘扬了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有关人生观的根本问题。《雷锋日记》,《王杰日记》,《欧阳海之歌》成了我们常看的书,还有毛主席著作,更是成了必看的书。电影《年轻的一代》等歌曲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懂得了,不做温室的花朵,产生了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我也开始写日记,决心向雷锋等英雄人物学习,去经风雨,见世面,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因此我报名上山下乡,不能说与雷锋精神和其他英雄人物对自己的影响没有关系。
记得在1966年快毕业时,当时文革还没完全开始,学校曾动员我们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周总理在新疆与知青在一起的照片也鼓励我们同班同学,当时我班就有很多人凭着一股热情,报名要求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我还记得同学们让我代表我班报名的同学,到全校的广播大会上表决心。后来因文革开始了,这件事就停了!如去的话,是到离上海最远的咯什,新建的农三师。
当1968年重新分配时,刚开始是四个面向,没有后来的″一片红″,全部到农村边疆去。分配的程序是,先高中,后初中。我班许多同学是分在上海工矿企业的。我原本是可以不去的,留在上海,从同学分配的情况分析,也有很大可能进入一个条件较好的单位。但当新建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7月时到上海来招人时,我就报名了,当时我们学校批准了11人,7人是高中生,4人是初中生。当时学校还冷冷清清,高中生报名的人数不够,把我们4个初中生顶上了。4个初中生,我们班就占了三个,另一个是其它班的,他是老红军的后代,当时好像在广播电台报道过他父亲支持他的情况。因为是到边境地区,当时也不是人人可去的,要审查批准。也不是非去不可,批准的人不去也可以,我们一起去的一个高中生,就是因为前一个人批准了,不去了,他顶了上来!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是在8月5日接到批准通知的,经过几天准备,于8月11日上午在虹口体育场集合,从这里坐车到上海火车站的靠近宝山路虬江路的边门进站。我家子女中就我一个男的,家里并不同意我去,我是偷偷自己去报名的。走的那天,我没让母亲来送行,怕她伤心。我二姐来送我,另外当时许多同学都不去学校,不知道我去兵团,记得同班问学只来了二三位经常有联系的同学,还有二位69届的女同学,在学校复课闹革命的期间,我现在也记不清是什么原因,我当了他们班一段时间的辅导员。送别的人群中,有人流泪,也有人没流泪,眼泪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此不能像有人说,流泪了是真实的,不流血是不真实的。
于中午时分,专列开动了,我们告别了送行的人们,坐上了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列。当年我们虹口这批到农场的知青中有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师大附中等上海一批重点中学的同志,其中不少人是党员,学生干部。不管是什么原因,应该说都是自己报名要求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情绪还是比较稳定的。我记得列车上还有人唱起了革命歌曲,给列车增加了一种革命的气氛。原本说黑龙江省领导要在哈尔滨车站开个欢迎会,到了没开。但车站留有开过会的痕迹,我判断,8月9日是上海出发的第一批,估计他们到时,已经开过了。我们8月11日是上海出发的第二批了,没必要再开第二次了。当时上海出发的专列,是隔天发一批。经过近三天三夜的开行,专列好像在我们下车前,陆续在密山,虎林二车站下了二批人。我们是在8月14日下午在迎春车站下车的。团部就在镇上,卡车把我们接到招待所,我们在团部住了一晚,被分到了7连,也就是后来的四师三十三团7连,当时同分在一个连队的还有另一中学的8位同学。还有一位是单独来的,他原本应该与其学校同学分在一起,是应在另一连队的,但他与我们连去上海接我们的一个干部熟了,就跟过了,但因身体不好,没呆几个月就退回上海了!
我们到连队时不是最早到的知青了,连队已有66年去的鸡西青年,以及先我们二个月到的北京知青。连队领导让我们休息二天,我们却要求第二天马上上班。原想我们这11个同校同学要在这共同生活战斗了,但没过多久,兵团六师组建了,各个团要抽调人员过去,我们都报名了,坚决要求去六师,我们的行动也感动了连队的老同志,据他们说,过去遇到这种情况,这动员工作并不好做,这次很顺利。结果我校有三个高中生与其他几个老同志及后来的几位其他地方的知青,被批准去了六师62团。
这之前,在68年年底传来了毛主席关于上山下乡的最新消息,我们迎来了大批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鸡西,齐齐哈尔,浙江等地的知青。他们与我们去的情况不一样,一片红,因此大多数人不是报名来的,这样会有一些后遗症,产生了一些不看法,这也很正常,可以理解。其实想不通没关系,就怕不能客观看问题,实事求是分析问题。
在兵团的十年,我当过农工,到过晒场班,开过拖拉机,做过统计,当过中学教师。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平平常常。但路从来不会平坦的,其中有奋斗,但挫折也不会少,我从不考虑悔不悔的问题,除了路是自己选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后悔是没有意义的外,也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到任何地方,在什么单位,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问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边疆只是生活条件艰苦些,从工作来说,我觉得当工人有些岗位也很艰苦。再说我们去的时候是有思想准备的,区别就在于有准备和没准备是不一样的,说到底,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你个人想到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没有听到我们一起去的同志抱怨过。他们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对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是我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许多难忘的事情,如果我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响应时代的召喚,自觉地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我们可以自豪,因为我们无愧于祖国和人民,跟党走,听党话,是我们一生的信念,也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时代在发展,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为历史,但知青跟着时代养成奉献的精神不能丢。我回到上海,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成家以后,有点空余时间,想起在农场参加高考时,因报考理科,因我是66届初中生,没上过高中,以三分之差落选,觉得不能浪费时间,要学习。在一年的时间,拿到了文理高中的二个文凭,再用一年半的时间,拿到了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律大专文凭,再用不到二年的时间,于1990年获得了全国律师资格证书,在2009年退休以后,我在网易上开设博客,学习新知识。乐于写评论,并自学古诗词,8年时间在网易博客共发各类诗文2248篇,获得网易最高等级50级,阅读人次2324258,差不多平均每天1千人次。最后我的博友有848人,关注我的人也有866人。网易博客关了以后,在这期间,我先成了黑土情杂志编辑,后又成了老辰光网的编辑,在老辰光网继续发文。通过自学,现我已是中华诗词学会会
。在我获得法律大专文凭的同时,我夫人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大专文凭。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许从小就受我们的一点影响,我儿子也以高分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器自动化专业。
我在做老辰光网的编辑时,要求自己用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态度,完全彻底,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不求完美,只求尽责。″老辰光网是赵大砥同志建的网站,赵大砥同志不是知青,但他关心知青胜过知青。赵大砥同志让我当网站编辑时,征求我意见时,我说,不管什么情况,我都会尽全力去做好网站工作。十多年来,我信守这个承诺,不敢懈怠。
搞好网站有很多现实问题。老辰光网是个综合性的中老人的网站,赵大砥同志不认为老辰光网是一个知青网站,而是一个面向中老年人的综合性网站。他亲自设计了网站的各个栏目,栏目很多。如何按照网站的栏目发帖,把这个网站撑起来,这是我编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人指导,我只能尽力摸索去做。首先,我们网站按领导意图是支持上山下乡的,因此我个人是不会把公开或性反对上山下乡的帖子放到网站上的。还有网站既然是搞宣传的,就应该面向大多数人,越广越好,尽量把所发帖子发到微信群里。从我个人来讲,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一切从网站的大局出发,不把网站当作个人扬名的工具,从中谋取私利。尽力做到对网友一视同仁。搞大圈子,这就是我在赵大砥同志的提出后,多次呼吁建立老辰光作者群的初衷,对网站来说,希望能在公开,公平的原则下,让大家体会到一种公正,同时也是方便工作,方便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在我同时担任老辰光网与黑土情杂志社编辑时,我会注意自己的不同身份,在该发表意见时,会提一些个人看法,其出发点是为了网站与杂志社的根本利益,让其更规范化。事实证明,这是网站与杂志社长久存在与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对此我问心无愧。
网站编辑的中心工作是发帖,我每天坚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网上,对我来讲,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具体体现,虽无人要求,我仍然如此。如果网友要求我转发的帖子,我会尽力去做,但一殷情况下,我不会主动去转发有人发在微信里的个人帖子,因为这有里个著作权的问题,我要尊重作者的权力,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得罪一些人,但对我来说,原则更重要。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已到了回忆往事的时候了,人老了,做一些事也许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走自己的路,继续把奋斗的精神坚持到底。
在回顾历史时,有人认为要讲真实。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光有真实是不够的。因为凡是历史,就是以往发生过的事,这都是真实的事。但真实的事是不是都值得宣传?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像一棵树,它在生长过程中,有绿叶,也有枯叶,这是它的真实,但宣传什么,如何写绿叶枯叶,是有选择的,最重要的是分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要以主流为主线,突出主流,不能把支流当主流来宣传,误导人们的视线。这反映一个人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不能搞投机,更不能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纵观我们的党史,一路走来,发生了许许多多真实的事,它不是都面面俱到,而是有选择的。它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釆用了我们党如何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一步一步走向性利的正面史实,最终体现了我们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光辉历史。我们纵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凡是能流传至今并为人称颂的历史,都是有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怀,一种奉献的精神,而不仅仅是真实。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讲历史是为了继承,是为了前进,忘了这根本目的,那讲历史就没有现实意义,成了一种空谈。知青史怎么写,它应该是中国革命史的一部分,也应融入我们党奋斗的历史。
知青问题千头万绪,对形形式式的论调,我个人认为要始终抓住问题的根本: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一个中心就是上山下乡其性质是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是党和国家的一贯号召,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必经之路。两个重点,一个是要讲清上山下乡与文革的关系,另一个就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艰苦。说清了这些问题,就是抓住了要害,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摆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一致。
忆往昔,曾经是,战地黄花分处香,看今朝,仍然是,乱云飞度仍从容,望未来,永远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蔡荣华,网名北风,1968年8月11日,上海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知青



欢迎点击观看: 北风原创古诗词一组



欢迎点击观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11-13 20:24 , Processed in 0.0213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