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回复: 0

让老人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复制链接]

9582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3590
发表于 2025-10-29 11: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唐烨 日期:2025-10-29

患有认知障碍症的邵阿姨看到屏幕上的社工,走上前抚摸屏幕中社工的脸
馨逸养护院的老人们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动手动脑 图片均采访对象提供
馨逸养护院的老人们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动手动脑 图片均采访对象提供


馨逸养护院的老人们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动手动脑 图片均采访对象提供

记者 唐烨

黄浦区是上海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且长寿地区特征明显,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居全市首位。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离不开完善的养老服务。这两年,黄浦区积极构建“五边颐养服务体系”,即“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并促进“五边颐养”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打造全覆盖、多元化、高品质、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更好地回应着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医养深度融合:老人更有尊严地生活

97岁的赵奶奶多年来居家养老,家人将她照顾得不错,她身体尚可,能自由行动。安逸的生活被一场手术打破。半年前,她因胆囊炎入院手术,经过20多天卧床休养,出院时竟已不能下床行走。无法再对赵奶奶进行居家照护的家人,只好将她送入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专业医生针对老人肌肉严重流失的身体状况,为她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经过5个月的治疗,赵奶奶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如今已能独自行走,回到了生病前的生活状态。

上海老龄化程度高,不少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选择了机构住养。除了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养老机构拥有医疗、康复等服务,对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延长老人寿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黄浦区民政局、区卫健委牵头,升级了黄浦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构建了全方位老年认知障碍防治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了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无缝联动转介,深度赋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让机构住养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

老人有了贴身医疗照护

“王爷爷,我又来看您了!您的血压数据记录显示,血压最近很稳定,说明上次给您开的降压药效果不错,要坚持服用!”每天,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的专业医生都会巡房。养护院入住老人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的占比73%,百岁老人有4位。几乎每个老人都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常见病。养护院内设7位医生和6名护士。医护人员会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帮助老人进行慢性病、常见病的健康管理。

中西结合的康复治疗,是馨逸养护院的一大特色。开篇提到的赵奶奶,便是在馨逸养护院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有时候,老年人的衰老是‘断崖式’的。可能因病躺在床上三天,再下床时,老人就不会走路了。我们的康复治疗就是延缓老人的肌肉流失,帮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下去。”馨逸养护院负责人宫建玲说。

馨逸养护院成立三年来,服务了数百位老人。多个案例都说明了康复治疗对老人的重要性。

如今,93岁的王阿婆最喜欢穿戴整齐,坐在床上,等着宫建玲查房。她看到宫建玲,总会用嗲嗲的声音说:“你今天穿得真漂亮!”无法想象,王阿婆三年前入住养护院时的状态:24小时躺在床上,无法自主进食,无法进行语言交流,需要鼻饲。家人当时已放弃希望,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也做了最坏的设想。但养护院没有放弃王阿婆,为她定制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在医护人员与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王阿婆的身体状况一点点好转。今年6月,她终于拔掉了鼻饲,坐了起来,身体状况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为让更多养老机构拥有医疗、康复治疗功能,今年,黄浦区升级了区内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服务,同步发布了一批项目清单。

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黄浦聚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便捷就医、康复护理三大核心场景,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机构住养老人提供的服务频次与标准。包括每周为住养老人提供健康档案、慢性病防治等预防保健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巡诊老人每周可享受一次免费上门的床边诊疗服务;由全科医生、康复师、护士组成的卫生服务中心在养老机构内设家庭医生工作室,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为养老机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等;还鼓励社区实现线上问诊、复诊续方、送药到院等全流程覆盖。“以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为路径,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做实做深。”

帮老人留住记忆里的时光

老年认知障碍,不仅侵蚀着老年人的记忆与自理能力,更让无数家庭陷入照护困境。机构住养成了很多认知障碍症老人家庭的选择。在馨逸养护院197位入住老人中,近半数是认知障碍症老人。专业的医养服务,不仅能帮助认知障碍症老人延缓疾病,留住记忆中的时光,还能让他们更有品质地生活下去。

68岁的邵阿姨在八年前患上了认知障碍症,尽管能走能跑,但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丧失,连大小便也不知道上厕所。多年来,邵阿姨在老伴的精心照料下一直维持着生活。但去年老伴突发脑梗,自顾不暇,子女只好将邵阿姨送进了馨逸养护院。养护院在合作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对邵阿姨的病情进行了精准评估,对症下药,帮助邵阿姨改善了睡眠,一定程度缓解了她的焦躁情绪,同时借助药物之外的干预手段。“照护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关键是建立信任。我们的一位社工用足耐心细心,对邵阿姨进行陪伴,在情感上给予她安慰,在生活上引导她及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如今,邵阿姨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尽管有时候她还是会认错自己的亲人,但她一定能认出照料她的社工。

不仅在馨逸养护院,黄浦正在全区养老机构打造认知障碍“诊疗+照护”融合模式: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造以及专业照护人员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筛治有去处、照护有回路”的目标。

今年,黄浦区民政局、区卫健委还整合了家庭、社区、机构、医院等照护资源,为老年人认知障碍防治构建了全过程管理、提供全链条服务。如,为让有些认知障碍症严重的老人得到更为专业的治疗,馨逸养护院还可联系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启动分级诊疗和转诊机制,当老人在医疗机构经过治疗后回到平稳状态,可以再转回养护院接受日常照护。

从“这张床”到“那张床”无缝衔接

不久前,馨逸养护院的一位老人深夜突感不适,经社卫中心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通过床位联动转介工作机制,老人被第一时间送入了第九人民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转危为安。后来赶到医院的家属连说,这个联动转介工作机制太好了。根据病情,老人该去哪里接受救治,都被合理安顿好,一点时间都没有耽误,家属感到很放心。

对于高龄老人来说,疾病在所难免。当面临身体状况突然变化时,能否顺利地从自家的床或养老机构的床,过渡到医院的床位,取决于医养服务的响应速度。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响应很多时候并不及时: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运行存在一定壁垒,床位资源与照护需求精准匹配不够。

今年7月,上海就养老与医疗床位联动转介出台了深化试点方案,黄浦区迅速响应,区民政局、区卫健委在区医保的支持下,推出了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的联动转介工作机制,在非急救情形下,让老年人能够便捷、顺畅地获得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床位服务。

“家床”:原居养老更幸福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简称为“家床”),是上海为“原居养老”的老人打造的一种服务:通过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将机构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使有照护需要的老年人“就地、就亲、就熟、就便”颐养天年。近年来,黄浦区大力推进“家床”工作,享受服务的老人数量逐年增加:截至10月15日,黄浦区“家床”累计服务3140户,服务用户量稳居全市第一。老人“原居养老”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更强了。

“家床”跑出“加速度”

黄浦是上海最早推进“家床”服务的城区,从2019年起,老西门、五里桥作为全市16个首批试点街道推出了“家床”试点。

面对老人支付能力有限的瓶颈问题,黄浦通过政府主导,探索出基于“三个一点”的模式,即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付一点,引导各街道分别推出“家床”补贴机制,保障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可持续享受“家床”服务。

区民政局还鼓励优秀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家床”服务,进一步推动“家床”服务跑出加速度。到2023年,黄浦“家床”服务实现全区街道全覆盖,当年全年“家床”服务新增签约数近千户。不仅如此,全市首家“家床”服务中心暨24小时应急响应中心在老西门街道落地启用,并与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家庭照护床位与家庭病床“双床合一”试点。黄浦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辐射能级不断扩大。

“标准化”引领“家床”质量更优

这两年,“家床”标准化建设在黄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老西门街道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以94.2的高分通过市民政系统标准化试点验收,成为全市首个“家床”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黄浦区民政局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发布了区级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规范》,聚焦居家照护场景,系统约定了家庭照护床位的总体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要求及评价改进机制。

黄浦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区民政局将根据规范标准,对“五边颐养”微信小程序中“一键家床”完成优化,通过统一提升长者使用便捷感,实现服务申请、评估、签约、服务监管、评价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推动黄浦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为本市开展“家床”服务地方标准建设贡献“黄浦经验”。

“家床”质量能否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是关键。今年,在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黄浦研发了家庭照护课程培训体系,按照家庭养老场景设计包括核心服务、延展服务、增能服务三大板块共11大类125项培训内容,为全市深化“家床”服务应用提供生动的“黄浦样本”。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依托黄浦区“五边颐养”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汇聚优质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本,持续探索“家床”服务多元供给方式;结合用户需求和各方反馈,研究出台黄浦区“家床”分层补贴机制;会同专业培训机构落地实施家庭照护课程培训项目,今年内还将完成首批百名“家护师”的赋能培训,为“家床”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助浴助医助行:

晚年“最无奈事”有解了

病后的张阿姨双腿变得无力,走路需要人搀扶,她最怕洗澡,担心给子女添麻烦。有调查显示,洗澡、就医、出行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高频生活需求,但也是“最无奈事”——如果没有人帮扶,很多老人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法完成。

今年,黄浦区聚焦辖区内老年群体在助浴、助医、助行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实施了“颐助行动”,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让长者就医无忧、洗浴安心、出行便捷,切实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就在张阿姨一家人陷入困境时,黄浦区民政局推出了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免费助浴服务。经过电话评估和预约后,福寿康助浴团队携带专业洗浴设备入户为张阿姨提供助浴服务。助浴师先为她测量生命体征,以确保洗浴的安全。三位助浴师合力用担架将张阿姨抬至放好水的浴缸,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放松和愉悦。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她洗头、搓澡,动作轻柔,并随时询问她洗浴的感受。浴后的张阿姨说:“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75岁的虞阿姨的也有这样的感受。曾经是社区活跃分子的她,因衰老,腿脚渐渐失去了力量,上下楼梯变得困难了。脱离了社交生活,虞阿姨很苦恼。得知黄浦区有一项公益服务——电动载人爬楼机服务,专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爬楼机服务,虞阿姨很快进行了预约。服务人员带着爬楼机上门,缓缓启动机器,带着虞阿姨平稳地沿着楼梯下行,短短几分钟就到了楼下。看到楼下熟悉的社区景象,虞阿姨觉得获得新生。

84岁的徐老伯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徐老伯身患脊椎病、听力障碍和双下肢浮肿等疾病,需要长期就医。但他自己无法单独就医,为此他愁得夜里睡不着觉。街道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帮他预约了黄浦推出的助医陪诊服务。全程玖玖健康陪诊师为徐老伯提供了全流程陪诊服务——从专业分诊、医院预约到全程陪同检查、代配药,甚至贴心地为有听力障碍的徐老伯准备了手写沟通卡,确保诊疗过程无障碍。

黄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颐助行动”的公益助浴服务,主要重点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上门助浴,通过贴心服务守护长者尊严,传递人文关怀;助医陪诊,主要针对老年人独自就医难问题,提供陪同挂号、就诊沟通、记录医嘱、协助取药等全流程服务,居民可通过“五边颐养”小程序便捷预约“一键陪诊”服务;助行服务则着力缓解老旧住宅“上下楼难”问题,依托爬楼机辅助设备和专业服务,安全协助老人无障碍出行。

作为“五边颐养”服务体系中“身边有帮扶”的重要举措,“颐助行动”整合专业服务资源提供普惠可及的养老服务,并在黄浦区邑庙慈爱为老社、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卢湾支行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兜底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把温暖与关怀精准送达老人身边,实现全方位守护。目前,“颐助行动”已累计在黄浦提供上门助浴服务800余人次、陪诊助医服务1000余人次、爬楼机助行服务9000余人次。


责任编辑:日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11-8 18:52 , Processed in 0.0207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