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回复: 0

东北边城纪行之一 | 东宁:“木耳之乡”绘就兴边富民新图景

[复制链接]

940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989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09-18 21:21:47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文/卢娟、沈易瑾)瑚布图河上晨雾尚未散尽,一辆辆满载俄罗斯木材的货车已鸣笛通关,从俄罗斯的波尔塔夫卡缓缓驶入东宁口岸新修的国门。80年前,这里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激战的战场;如今,车轮滚滚取代了炮声隆隆,贸易往来湮没了硝烟弥漫。东宁,这座位于黑龙江省南端的边境小城,正在用繁荣与发展,书写一部兴边富民的时代新篇。

    口岸经济释放蓬勃活力

    东宁口岸是我国距离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区最近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距离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仅53公里,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1989年12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东宁县三岔口口岸为陆路口岸。彼时北国隆冬,界河瑚布图河厚厚的冰层,成为东宁对外贸易的天然通道,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东宁人秉承着“跑崴子”精神开启对苏贸易第一步,奏响边境开放的序曲。1990年5月4日,全新的过境桥建成通车,当天出口的720吨红砖,成为东宁口岸常态化贸易的“第一单”。35年过去,当年的“冰桥”早已被现代化口岸取代。电子签证、“7×24小时”预约通关、货车查验随到随检等便利化举措以及7天12小时无午休工作制全面推行,显著提升通关效率,让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更加顺畅高效。

东宁国门照片(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2024年,东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创口岸开通以来历史新高,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111.7亿元人民币。

    这串数字背后,是口岸功能的持续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而口岸繁荣带动贸易增长,更牵引跨境加工产业全面起势。

    东宁市商务和口岸局负责人周兆明说,东宁外经贸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新业态不断迸发,逐步形成“出口加工基地+进口加工集群”的特色模式,推动相关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迈进。东宁已逐步形成完整的大豆跨境连锁加工产业链,并重点打造进口松子加工产业集群和俄粮加工产业集群。

    据东宁市公路口岸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愉淞介绍,东宁累计投资26亿元建成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滨海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区等3个国家级境外园区。

    东宁企业家深耕俄罗斯35个州、区,为深化中俄贸易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过去东宁以通道经济为主,货物在口岸简单中转,经济附加值较低。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口岸经济多元化转型,升级为多元融合的产业经济。”王愉淞说。

    从“通道”到“枢纽”,从“窗口”到“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互市贸易综合体等项目陆续落地,东宁正以更高质量的开放格局,打造边疆发展新态势。

    “小木耳”撑起“大产业”

    眼下,黑龙江省东宁市正值秋木耳收获季,在田间地头、大棚内,一朵朵黑木耳犹如元宝一般破袋而出,菌农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东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高达83.4%。独特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地貌,加之富含腐殖质的黑土地,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野生木耳采集、伐木生产、段木栽培,再到如今的袋料栽培,东宁黑木耳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世界木耳看中国,中国木耳看东宁。”这句业内广为流传的话,不仅道出了东宁在全国食用菌产业中的地位,更彰显出其在边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如今,东宁年均栽培黑木耳约9亿袋,干品产量超4万吨,年产值稳定在30亿元以上。在东宁雨润绥阳黑木耳交易大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熙熙攘攘,年均交易额达60亿元。从20世纪60年代的段木栽培,到如今的棚室挂袋、春耳秋管、越冬耳栽培等20余项新技术,东宁始终走在行业前沿。自主研发的“黑山”“德金”“草优”等优质菌种广泛推广,革新装袋机、刺孔机等30余款菌用设备,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走进木耳种植基地,现代化大棚中菌袋整齐排列,农户正熟练操作自动化设备。

    “现在不只是种植技术进步了,整个产业链都在升级。”东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唐道广介绍,“东宁已形成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到废弃菌包综合利用的完整闭环。”

    目前,东宁市登记黑木耳相关企业109户,其中菌包生产企业103户,废弃菌包综合利用企业6户。研发推出木耳酱、冻干脆片、木耳糖、即食木耳等6大类20余个深加工产品,品牌价值高达181.9亿元,蝉联地标产品食用菌类第一名。

    “我们不再只是卖原料,而是卖品牌、卖标准、卖文化。”唐道广说。如今,东宁黑木耳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并远销海外,真正实现了从“小木耳”到“大产业”的跨越。

东宁菌农在采摘木耳(新华社发)

    产业兴旺,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一棚耳胜十亩田”,这句顺口溜正是东宁农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21世纪以来,随着袋料栽培技术不断成熟,黑木耳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东宁农村第一富民支柱产业,并连续19年拉动东宁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居黑龙江省榜首。黑木耳产业带动全市稳定就业菌农1.7万人,占农民总数的24%,百万袋以上专业村79个,种植户8865户。一栋栋木耳大棚,承载着农民的致富希望。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耳”,从“靠山吃山”到“靠耳兴村”,黑木耳在东宁的田野间,奏响了一曲现代农业与乡村发展的协奏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耳朵”。

    生态守护绘就绿色边疆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密林深处,东北豹一家四口正悠然走过,这样的画面在如今的东宁并不罕见。“它们敢来,说明咱这生态是真的好了。”虎豹公园讲解员崔静指着相机捕捉到的东北豹一家四口,自豪地说。

    东宁地处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东麓,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是东北虎、东北豹、棕熊、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启动虎豹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随着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这片曾是二战终结地的土地,如今林木葱茏、百兽出没。

    在众多守护这片山林的人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黑龙江省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女子巡护队。她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常年穿行在深山密林中,清理猎套、护林防火、记录野生动物踪迹。

    身背重物爬山坡、钻树丛、蹚河蹚雪,每天步行六七公里是她们的日常。“夏季走进树林就是一身汗,崴脚、树枝划伤、蚊虫叮咬,都是家常便饭;冬季就更为艰难,要顶着寒风走上五六个小时,穿多少都冷。”巡护队队长邱时回忆,“但只要看到这些野生动物的足迹、影像,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在一批又一批“守山人”的努力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生态持续向好。2024年数据显示,该区域布设“天地空”实时传输相机420台、远红外相机236台、监控卡口72处,共监测到东北虎110次、东北豹147次。

    生态好转的背后,是一套创新的保护机制。东宁实施“一户一岗”政策,选聘原住居民从事生态管护;租赁核心区耕地,降低人兽冲突风险;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机制,截至2023年底累计拨付补偿款398.05万元……

    “我们不是把人赶出去,而是让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崔静说。

    生态红利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投资1309万元的东北虎豹科普宣教基地正在建设,未来将成为东宁文旅新地标;以虎豹为IP开发的文创产品达40余种,获全国自然教育文创大赛铜奖;2024年开展生态体验活动30次,线上自然教育课程覆盖师生1320人次。

    东北虎的足迹再次踏过东宁的林间雪地,东北豹的身影屡屡掠过远红外相机镜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图景在这里成为现实。

    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大力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沿边城镇体系,支持边境口岸建设,加快抵边村镇和抵边通道建设是“十四五”规划中重要部署。

    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田野、在生态保护的一线……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东宁市委书记张海峰说,东宁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绿色发展的方式、以产业振兴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边疆振兴答卷。
责任编辑:日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9-19 18:19 , Processed in 0.0235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