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郑朕 日期:2025-06-30
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禁止带上飞机。记者调查发现——
本报记者 郑朕
中国民用航空局官方网站通知,6月28日起,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被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
早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已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这对充电宝市场有何影响?不合规充电宝还在卖吗?
无标、假标充电宝仍在售
从上海火车站北广场东侧的轨交1号线10号口进入地下一层,有一条商业连廊。这里人流密集,服装、通信等各类商铺不少,不少档口在门口醒目位置挂上了“充电宝”三个大字。
记者随机来到一家挂着“充电宝”字牌的档口,玻璃柜台里码放着各式各样的充电宝。有些充电宝包装套着破损的透明塑封皮,似乎是后封的商品。对此,老板拆出一块罗马仕品牌的“PPH80-611”型号充电宝解释说,有的厂家召回了一些批次,“我们拆开是为了查看型号是不是在批次内”。
见记者有意选购,老板推销道,这里的充电宝都是通过3C认证的,新规执行之后也能带上飞机,没认证的不会卖。目光扫过,确实包装盒上大多带有3C标识,不过外包装上这些标识的材质、形状大小不一。
记者发现,柜台内有款“超级快充”充电宝上并没有3C标识,但有写着“新国标”的圆形图标,让人搞不清到底是否合规。老板上前说,这个也是有3C标识的。记者把它买下后,当场拆开包装,检查充电宝本体。充电宝背面仅有“CE”等标识,并无3C标识。此外,充电宝正面印刷着“66W超级快充”,可背面的4种不同电压电流输出模式里,功率最高的仅是“4.5V5A”的22.5W,显然欺骗了消费者。
在另一家档口,女老板说店里的“3C”充电宝仅售35元。这家档口的玻璃柜台里,有一款充电宝外包装上有看似3C的标识,可记者仔细查看才发现,“CCC”之后还有个小小的字母s,并不是真正的3C标识。
记者购买了老板推荐的35元“3C”充电宝后发现,外包装上与之前的充电宝一样,有个圆形图标,上面有小字写着“新国标系列,符合新国标标准”,包装上还印着“可携带上飞机”,但并没有3C标识。拆开包装检查充电宝本体,黑色显示区域贴着一张布满划痕的软膜,背面印刷区域并无3C标识。这块充电宝在醒目位置标注“20W”,实际功率仅有10W,与前一个充电宝有同样的功率假标问题。
“3C”字样充电宝涨价
在“充电宝新规”刚发布还未正式施行时,线上电商平台上,很多充电宝品类产品把3C字样放在了商品首图的醒目位置。有3C认证标识,成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线上选购充电宝的第一要求。
有市民向记者举报,就在“充电宝新规”刚刚发布的短时间内,有些充电宝“坐地起价”,标价相比一小时前偷偷上涨了20元。
6月27日12时30分许,记者在电商平台的某移动电源大牌搜索,一款20000毫安时的快充充电宝当前价格为109元。记者通过历史价格抓取网站检索该商品链接发现,近2个月该充电宝一直是99元的定价,甚至6月27日当天的历史价格也是99元。记者询问线上客服,这款充电宝为何价格突然涨了10元,客服解释,“应该是之前活动结束了”“之前是‘618’”,但对于记者提问的“为什么偏偏在6月27日涨价”,客服并未进一步回复。
在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有些店铺在售充电宝的详情介绍文字中并未提到任何3C认证相关内容。新规实施后,对于充电宝类商品:平台应当提醒店铺将是否有3C认证等关键信息披露在商品详情中,对于不适合销售的商品,应当及时下架。
线上可定制“3C”贴纸
在闲鱼二手平台上,有一个标价25元的商品,近2000人浏览,有41人“想要”。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款充电宝贴纸,仅14平方厘米大小,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字,包括详细的型号、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信息、锂电池容量等,详情介绍里着重提到“过关专用”“用过都说好”。
原来,不少人手中还存有非3C认证的旧充电宝,民航“充电宝新规”执行后,使用场景有了限制。有些市民偏爱超大容量充电宝,希望能在乘坐特定公共交通工具时“过关”。这些商家抓住了这样的心理,在互联网平台兜售起了充电宝专用贴纸。
在与商家聊天中,记者问,贴纸能带“3C”标识吗?商家很快发来了回复:“定制80张起,150元,内容发给我。”
有些商家,则直接卖起了各种款式的“3C”标识贴。在一个3C贴纸商品页面,记者询问“这个贴纸是做什么的?”商家直截了当说,3C认证。另一个商家得知记者想拿来贴充电宝后,提醒记者“尺寸要自己参考一下”。
截至发稿前,部分贴纸商品已经被下架,不过仍有擦边商品在售,平台应主动介入,阻断销售路径。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