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5-06-20
上海地区营造工匠队伍形成初期,其组成的一部分是由“工奴”转化而成供官府长期使役的“匠役”,一部分是散居农村亦工亦农的个体工匠。到了唐朝,官府匠役队伍开始萎缩,逐渐被民间大户私养工匠所代替,社会上出现了长年依附私家的工匠队伍。
到了明朝,实行以税代役,进一步解放了官役、私养工匠人身的自由,出现了独立专职从事营造业的施工机构,称为“水木作”,即建筑手工业作坊。水木作队伍分布在建筑活动较活跃地区,如松江、青浦等地。
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前后,南汇、川沙一带与上海县城等地水木作发展也很快。到了鸦片战争前,与营造有关的附属行业作坊、行业团体也形成了一定规模。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随着帝国主义侵入和资本输入,上海的传统营造行业发生了变化。首先,施工组织出现以资本经营为主的营造厂或建筑公司,与水木作坊、农村个体工匠形成三足鼎立。其次,上海附近地区工匠进沪形成以乡土为核心的不同帮派。同期,还出现了外商洋行兼营队伍,行业内华洋杂处。再次,建筑业中一些关键成分,如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技术、水电设备安装等行业由外商或买办经营。劳动量大、条件艰苦、利润较少的土建工程由营造厂及农村工匠来承担。
到19世纪末,上海建筑业已形成独立的产业。20世纪20—30年代,是上海近代建筑施工队伍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小建筑公司、营造厂、水木作最多的年份达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各类工种20多个。建筑劳务市场十分活跃。专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逐步扩大,建筑施工的行业团体也开始形成,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和教育机构。
1937年,上海遭到战火侵扰,营造厂停业,工人大批失业,建筑行业跌入低谷。抗日战争胜利后,有过短暂的恢复,但内战又起,建筑业趋于萧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建筑工人获得了新生。到了50年代后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筑队伍以两种所有制组织形式为主形成了大小20多家公司、15万人规模,在新上海建设高潮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摘编自《上海建筑施工志》)
责任编辑:日升 |